汾阳村镇名称由来每个村名都有一个小故

汾阳历史悠久,至今县域建制有年之久!沿国道自北向南漫步,十里飘香的酒厂,清澈甘甜的神泉,承贯晋陕的向阳古道,高耸入云的文峰塔还有错落有致点缀其间的多座村庄,无不一一向世人展示着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每个村庄不论大小、历史长短都有村名,而每个村名背后隐含着的信息对于了解一个村落的来历、历史、文化乃至所属县域的历史有着不言而喻作用。

汾阳有些村名很有特色,我们往往只知其名却不知其村名、村子的含义和来历。

大会头村

位于市区东北方28华里处,旧属‘溢善里七甲’今属冀村镇。村名说法有二:

1,村中曾设古会,一年两次,即农历3月26日与9月24日。因古会规模较大,热闹非常,村名与此有关。2,因古时文峪河流域十三村(东槽头、西槽头、王家社、古贤庄、唐兴庄、城子、东陈家庄、东遥庄、大会头、东河头、西孙家庄、青堆、肖家庄)水分总会设于该村,总会头目历来多由该村田氏担任,各村纠首常聚村中商议用水事宜,村名缘此也有一定道理.

东西九枝社村

原为一村,统称九枝社村。位于市区东北方35华里处,旧属‘萃香里’今属冀村镇。九枝社村原位于古汾河南岸,相传曾名鱼村。某年,汾河水泛滥,洪水过后,原先的村庄被冲刷的支离破碎,七零八落,能供幸存者停留的地方有八九块。其地形狭长,犹如暴突于地面的大树根条,九枝社村名由此而来。

东马寨村

位于市区东北方30华里处,旧属‘马寨里头甲’今属冀村镇。村名传说与李闯王破汾州后,在这一代招兵买马有关。还有唐朝时大将张士贵曾领兵驻此,村庄由此得名之说。

东陈家庄村

位于市区东北方30华里处,旧属旧属‘萃香里五、六、七、十甲’相传,古时有陈姓弟兄二人到此,一个于本村安家,一个去西陈家庄村落户,村名由此而来。

东宋家庄村原名宋家庄村,位于市区东北方31华里处,旧属‘溢善里七甲’今属冀村镇。始建年代无考,村名过去一直叫宋家庄。年,为与汾阳城西北的宋家庄所区别,改为东宋家庄。今东宋家庄村无宋姓。古时宋家庄村宋姓居村北,由于汾河决堤发了一次大水,将村庄分为南北两半,宋姓人家分割到后来的菩提庄,从此家庄村无宋姓,而村名却一直延用至今。年()的《重建观音大士祠记》中云‘郡西村落负郭者,大向善为首’。

东社村

位于市区东北方40华里处,旧属旧属‘萃香里八甲’今属冀村镇。始建年代、村名来历无考。汾阳俗语有‘金罗城、银小相,比不上东社的疙瘩上’之说。疙瘩上居住的为东社村在天津做颜料生意的蔚官年,当时在天津商界名望很高,曾任晋人驻天津商会的会长。今村仍留蔚官年豪宅一座,基本保存完好,在本市遗留民居古建中堪称之最,在全省也属上乘!

东河头村

位于市区东北方30华里处,旧属‘马寨里十甲’今属冀村镇。始建年代无考,,因位于文峪河流经东马寨原宽阔河弯之东,故名。旧有‘凤凰村’之称。相传,清朝中期,文峪河决溢,河水穿村而过,老村被切割为河东、河西两块。西部大,村人于东南河堰栽榆树两行,不数年枝叶茂盛,形似金凤的双翅舒展,堰之东南临观音庙的‘魁星楼’,村人喻为凤头,纵观有欲飞之感。

东遥庄村

位于市区东北方30华里处,旧属‘溢善里’今属冀村镇。东遥庄原名‘东窑’,相传,早年有一户刘姓人家在村东建有三间青砖窑,后来整个村庄由此向西发展,村名因此而得。又称东遥镇。

古贤庄村

位于市区东北方40华里处,旧属‘文会里九甲、和睦里四甲’今属冀村镇。传,汉初刘邦的右丞相王陵,其母为本村人,王母养育陵成大器,可谓‘贤人’,村名由此而来。村人历来有‘先有龙天庙,后有古贤庄’的说法。

南浦村

原名‘耿马王’村,俗称‘疙蟆窝’位于市区东北方35华里处,旧属‘仁爱里七甲’今属冀村镇。村名说法有二1,相传大禹治水‘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后,这里迁来耿,马,王三户人家,取名耿马王村。村中常淹,青蛙极多。一年夏天,县官来到村中巡视,村里村外,蛙声如鼓。县太爷好不心烦,脱口道‘耿马王、耿马王,还不如叫疙蟆窝哩!’从此,村子别称‘疙蟆窝’。2,由沙河镇(仁岩村)迁来三户人家,大小十四口,在此安家落户,取名南堡,然南堡之称又有一说,言清同治年间,一次发大水,把仁岩村、艾子村淹得很掺,有幸存者就往‘疙蟆窝’迁。仁岩来的姓王、艾子来的姓张,迁来居住在村南头,人称这些人为‘南补’。后演化为‘南堡’。又因天旱,庄稼欠收,村人请风水先生祈雨,风水先生找一同‘堡’谐音,且带三点水偏旁的‘浦’代替,村名遂改为南浦。自古以来,在本县境内,说‘南浦’人们生疏,说‘疙蟆窝’尽人知晓。

唐兴庄村

位于市区东北方37华里处,旧属‘萃香里’今属冀村镇。唐兴庄,原写作‘唐辛庄’。南浦村地界内近年发现一块隋代石碑上,刻有‘南浦村东有唐辛’的字句。据传,唐朝时有一位官员回京都长安,途经唐兴庄村,村人盛情款待,闲谈之中,言及村名,官员说‘辛者,辣味也,且有劳苦之意。以此为村名,一与百姓不利,二损朝廷形象,不若改为唐兴,与国与民都有吉兆’村人欣然接受,其名一直沿用至今。

菩提庄

位于市区东北方31华里处,旧属‘溢善里九甲’今属冀村镇。该村原与宋家庄村为一村,后来由于汾河改道,将村庄分为南北两半,南为宋家庄,北为菩提庄。取名菩提庄,原因是当汾河的大水退后,从河床的泥沙中,打捞上一尊木雕菩萨像,村人视为吉兆,遂就近抬至村东,立庙供奉,村名有此而来。

栗家庄村

栗家庄村,位于汾阳市区西南方6里,清属孝友里。今属栗家庄乡。据旧志书载,金(-)初时,村名曰孝文。村中主要姓氏有韩、朱、祁、李姓。现有栗姓。从外地迁入。相传也无栗树栽植史。村名似与李姓有关,清咸丰《汾阳县志》中,即写作李家庄,揶或栗为李的讹传。朱氏为明藩宗室裔人,字辈有序。

桑枣坡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南方15里。相传,战国时期,孔子高徒卜子夏退居西河讲学,其子丧身在今桑枣坡村后的“离儿坡”上。卜商老年丧子,哀痛志极,时人以“丧子坡”改称其名。后来,人们嫌其不吉祥,遂改称桑枣坡村。

河北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南方10里。清属润泽洪里九甲,今属栗家庄乡。村以位于河(旧称善利渠,今名阳城河)道以北得名。

石家庄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南方8里。清属巩固里,今属栗家庄乡。村名源于最早只有十户人家,因“十”与“石”谐音,后改称石家庄。村四周均为河槽,宽处近百米。故有“四水围村”之说。旧时,河槽边遍植绿柳,清澈之水于树间淙淙流淌。绿荫围村,翠鸟蹄鸣,村舍隐约其中,如诗如画。

大向善村

位于汾阳古城垣西南2里,清属洪文里。今属栗家庄乡。村名原为下舍村,旧志书中也曾写作下社村。据村中保留的《整修关帝庙记》碑石载,早年间,大向善村与洪南社村共为一社,在村西南的古道场中,合作办理村务,后两村各自为政。当时有一位姓赵名图男的先生,每月初一、十五为村众宣讲圣喻,劝导学好向善,对能领其旨意,身体力行者加以奖赏。村人乐于听从,村风纯美,人才日盛。道光二十年()退老。其子赵恩科,被村人推举,与村首共办社事,遂将村名更改为向善村。赵图男之孙,附贡生赵桐为该村整修关帝庙撰写碑文,详尽记叙了此事的端委。然而,从早生于他多年的进士朱之俊,为本村几座庙宇撰写的碑文来看,该村早在明朝时已有现在的称谓。赵氏之言,显然是为先人饰金。朱之俊在立于清康熙三年()的《重建观音大士祠记》中云‘郡西村落负郭者,大向善为首’。

南垣底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南方10里,清属宏文里,今属栗家庄乡。相传,古时这一带是万户山下一个大水洼,十六国时期赵国离石侯石嵩率部驻扎于山后万户侯村,与此处汲水饮马,遂称“垣底”

芦家庄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南方15里,清属弘文里,今属栗家庄乡。村庄始建年代无考。旧称新安堡,村东门楼曾有村名嵌石。据村人讲,明朝时,因村内有一芦姓女嫁给庆成王,遂将村名改为芦家庄,并遣人修筑堡墙。今曰“坟墙地”,就是当年筑堡墙时,被怨声载到的民工咒为“打坟墙”的地方。今村内尚有一座芦家院落,虽然已经破败,但从残存的砖雕;院门,仍依稀可见当年的显贵。芦氏后裔中,摄影师芦实钦以创建“北大照相馆”而闻名全县。

南花枝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南方10里,清属弘文里,今属栗家庄乡。村之沿革古老。据考,早在汉魏时期,曹操分匈奴为五部,助讨黄巾起义。左部帅刘豹率部居汾,后其子刘渊袭职。大约从那时起,村中即有了刘姓后裔。金皇统三年()新建刘王庙(祀刘渊)于村沟之北(今北花枝村域)。南,北花枝古为一村,元代时期称“尉陵村”。据说,缘于宋朝时有一都尉武官因抗金而逝,葬于此处,筑陵祭守,村名由此而来。花枝村之名起于明代永乐年间,明藩庆成王;永和王居汾,于此处培植花卉,广栽绿牡丹;虎皮莲;紫竹等名花,然后分别移栽进州城太和桥庆成王府,西府街永和王等处。当时明藩宗室从京城;西安等地请来花工住村栽花,夏秋之至,鲜花盛开,花枝招展,香气袭人,遂易村名为花枝村。至清朝末年,南;北花枝村仍为一村,村公所设于南花枝村关帝庙内。民国年间隔沟而治。

北花枝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南方10里,清属弘文里,今属栗家庄乡。据考,汉魏时匈奴左部帅刘豹(左贤王)率万余落居兹氏(今汾阳一带)可能从那时以后,北花枝村便有了该部支族的刘姓后裔。金皇统三年()于现村西南隅建刘王庙,祀刘豹之子,十六国汉的建立者刘渊。南北花枝村,元时统称尉陵村。

北垣底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北方7里,清属王化里,今属栗家庄乡。相传,历史上曾四次移村,今村北约处是最老的旧村遗址,俗称‘大院’。大致范围约50亩。四十年代中期,村人曾从那一代碎砖瓦砾中掘出宋朝嘉佑年间残碑两通,上刻‘垣之北不远地寨,河涨夜淹,殁者无数’,由此推断,今村名似由‘不远地’谐音演化而来。另一说村名曾称‘南垣上’,旧村遭向阳河淹,移村南崖顶。明朝时约有35户人家,村庄范围约40亩。

田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北方7里,清先后属田村里,孝友里,今属栗家庄乡。村名相沿甚古,据村中定觉寺中《东魏田达等造像碑》载:“田村之在北魏已久矣”。明万历《汾州府志》载:“明隆庆元年()掩答扰晋,包围汾州八昼夜,过后乡村出许多堡寨”。田村堡墙可能筑在其时。该村别称“鳖村”。以村中心原有的一个大麻窟为鳖肚,村东堡门为脖子,顶上的乐楼是头,南北两堡门为前爪,村西南的定觉寺,村西北的老爷庙为后爪。神龟面东而卧,迎紫气东来。

牧庄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南方10里,清属田仁美里,今属栗家庄乡。村名与明间传说为伴,云:村南原先是一块连接文候村的肥美草地,春秋战国时期,魏国明君魏文候的属部在这一带扎庄牧养战马,村名由此而来。在村人的记忆中,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文候村丁字门下还存有元代有关村名文字的嵌石。从正史的角度而言,上述之说颇值得商榷,文候村古称“隽仁村”,明万历《汾州府志》始载现村名,曰“文候寨”古村名在其村门上嵌至本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方毁。牧庄村原名暮庄寨,清乾隆《汾州府志》始载。据考,老村由瓦岗寨,北头堡,西头堡三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堡寨构成。祭祀活动时又称三社。瓦岗寨亦称南头,曰巩安社,北头堡曰平安社,西头堡谓之临安社,三社同用一个安字,客观反映了村人渴望平安,祈盼稳定的生存心态。据说,早年的三社堡寨均有纠首治理,春节闹社火祈雨祈晴或遇到大事时联合议事,村社设在南头的龙天庙内。此风俗大致延至清代中期告废。村人中衍传"先有瓦岗寨,后有牧庄村"说法,可见瓦岗寨即是暮庄寨主体.分别早建于北头堡,西头堡二堡之先.瓦岗寨位于今村之东南的土崖上,起源无考.

万户侯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北方10里,清属弘文里,今属栗家庄乡。村名相传久远。十六国后赵封石嵩为离石侯,战死后葬于此处。村东约半里处坡新哦下旧有世称“王墓”的坟丘一座,五十年代初尚在。年秋摊平。那块地称为“王地”。村西南约2里半的两座山包上有人迹遗址,村人称前,后当铺。前当铺居东,占地约7亩,后当铺居西,占地约10亩。中间相隔约50米,四周均有土堡墙,形成军事上的犄角之势。清末时依崖尚存土窑洞七,八十间,大部分可住人。据考,这种当铺之称,并非典当之意,而是为抵挡兵匪骚乱而建。

小向善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南方3里,清属弘文里,今属栗家庄乡。村名旧时人称下社,与大向善村原名相同。为与其区分,遂称小向善村。

郭家庄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北方12里,清属孝友里二甲,今属栗家庄乡。村庄始建年代无考。据传,因郭姓在此扎庄,故名。年,汾阳进行村名普查,因与三泉镇郭家庄重名,该称郭庄,后又改回原名。据考,历史上曾两度迁址。第一次从崖底迁至崖半腰,俗称“匣子里”第二次从匣子里迁至崖顶今址。

刘家庄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北方14里,清属孝友里,今属栗家庄乡。村庄始建年代无载,秦晋古道曾穿村而过。明万历《汾州府志》有“刘家庄铺”之记载。大约在清朝末年,张家堡龙泉村王文昌迁居此村,在这条古道上靠贩卖红枣起家,成为汾商富户。生意兴隆时,王家曾有骆驼上百头。村址上曾有不知是那个朝代的军队营房。

刘家堡村

位于汾阳市区西北方10里的一道山梁上,清属弘文里,今属栗家庄乡。刘家堡又有刘家堡子之称,皆因先有刘家庄后有刘家堡之故。据村中关帝庙《创修碑记》载:“滋有刘家庄在郡西十里许.....明季寇警,耆老谋于勘舆氏(勘,天道;舆,地道。指风水先生),欲卜吉桃源,营筑新堡,见庄东里余旺气方升.......真乃富贵地。”由此可证,该村建于明朝崇帧末年。年版《汾阳县志》谓村庄始于元末时四个抗元的失散士兵,谬也。因村庄东,南,北三面临沟,故只村西有堡墙,现尚在。

协和堡村

别称田村寨。位于汾阳市区西北方8里,清属孝友里,今属栗家庄乡。建村年代无考,有”相里建村“说。相传,明末清初李自成起义军兵临此地,一姓氏为相里的首领,慧眼识得晋陕古道南侧这块地势险峻得戍守处,始安营扎寨,深蛙地道,高筑堡墙寨门老村曾有东,西两座堡门,南北两道堡墙下为环村地道。整个村庄呈封闭式城堡型

苍尔会

当地有一种药用植物叫“苍耳子”,果实象一个枣核,上面长着许多勾针,沾在衣物上便很难把它取下。小时候那些玩皮的小男生常用它沾女生的头发逗乐,害的女生们常哭鼻子。这个“苍尔会”,是不是因“苍耳子”而得名的?仔细想想却完全没有这个可能,“苍耳子”是个学名,当地人却并不这么叫,而是根据它沾粘的特性,把它叫做“粘鼠蛋”。那么这个地名在我看来一定是不解其意义者根据读音敷衍出来的。细说起来,象“苍尔会”这样敷衍出来的地名在汾阳真还不少。如杨家庄镇有一个村叫“南垣活”,这个“活”字就有点怪道。其实这个“活”原来是“豁”,什么是“豁”呢?豁,即是类如谷的一个缺口,如一块平地被洪水冲涮下一个沟,这个沟就叫“豁”。你如果站在那村的对面瞧瞧,还真是叫逼真哩。那么为什么会写成“南垣活”呢?因为这个“豁”字,好多人写不来,一来二去以讹传讹就变成“南垣活”了。这个缘故当地人既然是明白的,但是因为这个“豁”字总有点不吉利嫌疑,生怕生出来的小孩成为豁嘴唇,也就默许了。现在不吉利的意义虽然没了,但是语义上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而且,这个“垣”字也不对,垣者,矮墙也。山庄窝铺哪里有什么墙?据说原来应该是“塬”,所谓“塬”就是一个土平台,这样理解就通了,该村恰恰就处在一个较高的土平台上。类似的村庄还有“垣头”、三泉镇的“南垣村”、栗家庄乡的“芦家垣”,其实都应该是用这个“塬”,只因老百姓惯用白字,天长日久就约定俗成成“垣”了。

舍科村

 该镇还有一个“舍科村”,原本是“舍窠村”,窠者,鹰穴也。舍窠即是“住在鹰穴”的意思,这本来还真有点深意蕴藏。也是由于“窠”字不通俗,天长日久就写作“科”了。倘若写作“社科”,或许还有一种新义。而现在写成“舍科”了,便什么意义也没有,也说不通了。

紫家土焉

 还有一个村叫“紫家”,最后一个字读yǐ,因为在字典上找不出与这个读音和意义相匹配的字,当地人便在“焉”的左边加了个土字旁,生造出这个字来,造字到是无可厚非,可难煞了打字人,也只好打作“紫家焉”来敷衍。其实我以为应该是“紫家峪”。“峪”者,山谷也。紫家焉这个村恰恰就是处在“峪”这样的地理环境上,而且邻近的冯家焉、南焉村、张家堡乡的侯家焉也都是处在同样的地理环境上,而峪(yǜ)这个读音在我们这里的土话中就压根儿不存在,而读成:yiě,或者是:yǐ,所以我以为我的判断是比较合理的。相邻的中阳县的闫家峪、崔家峪的“峪”,当地人就读:yiě。

色头村

还有一个“色头”村,原本是叫“杀头”村,据史料记载:在国道开通以前(也即民国建立之前),该村附近有一条贯通东西交通的大道,而这条道上常有强盗出没打劫客商,官府在捕得强盗时,便在该村宣示正法以儆效尤,该村因此而得名为“杀头村”,后来为避“杀”字之嫌,随改为“色头”(“杀”、“色”二字在本地是同音,都读:sà。)象这样的改村名就改的有意义,必须改。类似这样因避讳而改名的还有不少,如中阳的“福岭”村(原来叫黑里),文水的“海岸”村(原来叫“黑暗”村),石庄乡的李家庄(原来叫“圪卷头”)。

马兰村

色头附近有一个村叫“马兰”,是不是因马兰花而得名?其实不是那回事,应该叫“马栏”才合理。因为这里原来是牧区,放牧人为省事,往往在依山傍水的地方用木杠围成一个圈牛马的简易所在,这就叫“栏”,该村应该就是这样得名的。北偏城村西面有一条河,上窄下宽,远远看去象一条马尾巴,因此当地人叫它“马尾(读yi)河”,尾这个字在这里是读“yi”的(其实在中国很多地方都这样读)。22多年前的一天,村里来了一个画地图的人,问一个小孩说,这叫什么河?小孩答曰:“马尾(yi)河”,他却听作“蚂蚁河”,于是现在的地图上就标为“蚂蚁河”了,这到没有什么大碍,然而却失去了它原来象形化的特点。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个医院好
白癜风有什么好办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xw/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