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来源:百度百科
开栅村位于山西省文水县吕梁山脚下文峪河东。吕梁山脉的关帝山脚下,国道从东向西穿村而过,到了中间,折向南方,途经村界4里余。东北方向与交城县洪相乡广兴村相邻。
概况开栅村是一个被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山地多,平川少,耕地资源先天不足。全村共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人,为文水县第一大村。人均耕地面积仅0.2亩。由于位于国道及太汾高速公路旁,交通十分便利。本村依文峪河而居,水资源十分丰富。建设有四座大型钢铁厂,农业养殖厂及食品加工厂数个。
本村人口性别比例为左右,村中0-16岁的人口、17-60岁的人口、60岁及以上的人口分别占全村总人口的28.19%、66.58%、5.23%。总体负担较重。家庭收入基本是来源于非农收入,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初中毕业的占到了72%。家庭月收入在-的占63%。村里户口迁入迁出的人口基本保持平衡为每年约为80人左右,临时外出人员平均每户有一名,其中有20%是外出学习,其余基本是是外出务工经商等。根据千百年传下来来的区域划分,开栅村一般分为兴隆庄、西坡和村内三部分,三大块居住区呈倒品字行分布。
历史开栅又是吕梁山的咽喉要地,晋中平原上一个大镇古镇。村庄的古老无从考究,但据年北山修炮台时出土的陶瓷、石器、穴居等考证,远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存。早在西汉时,村名是平阳。明天启五年()《文水县志》记载:“魏武帝筑栅城以备北虏当文峪口”。因立木栅为城故又名“栅城”。宋金时期两名合并始称“开栅”。该镇地处文峪河谷口,扼出入吕梁山区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西晋永安元年(),匈奴左贤王刘渊于离石左国城(今方山县南村)起兵反晋,与赶来镇压的西晋军队在大陵(文水县古称)进行决战,结果刘渊大捷,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汉国。两军交战之地就是开栅地区。宋靖康元年()七月,宋金交战,两军各调集十数万将士于此大战。明末,为防止陕西农民起义军攻入晋阳,官府派兵驻守开栅达八年之久。清顺治五年()至康熙十年()均有官军驻防此地。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开栅七年半。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与晋军交战,双方为争夺开栅不惜付出惨重代价。
开栅原有“三街六巷九道门”之传说。据考,原古老的村中有三条大街:南大街、中街和北大街。在大清乾隆31(公元)年,天降大雨,突发的文峪河水,汹涌澎湃,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出狭窄的河床直泻而下。村中南大街和中街南半片的房屋,在洪水中摇晃了摇晃,哗啦啦地几乎全部倒塌。剩余的中街的北半片,即现在开栅的下街。北大街为现在的开阳东街和开阳西街。
开栅依山傍水,地处交通要道,自古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从三国到解放战争时期,开栅人们也一直过着动荡不安的艰难生活。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开栅人们更是在拉锯式的战争中,苦度光阴。在残酷的岁月里,开栅的热血男儿,纷纷参加到打击日寇、维护和平的正义战争中,为了家乡、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幸福和平安奋起抗争,跟日本帝国主义,跟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殊死的斗争。
开栅自古商业发达,市面繁华,素有“小北京”之美称。历来为吕梁重镇。民国期间,在开栅的正街——今开阳东、西街上,曾经开着很多的商铺。兴隆庄也开着少量的商铺。在建国前,开栅共有比较大的商店40余家。其中有钱庄、绸缎铺、杂货铺、药房、木材店、酒坊,另外还有少量的粮店、木器店、粉醋店、旅店、理发店、熟食店、点心月饼店、磨面坊、典当铺、棉花店等。
建国后,开栅村各项事业蓬勃向上,工农副业齐头并进,经济发展在全县较为良好。
目前开栅村为开栅镇人民政府驻地。[1]《图经》:魏武筑开栅堡于文水县北二十里,当文峪口,今开城栅是也。开东、西郁堡,周四里,高一丈六只,据文峪口两峰,相去丈佘,殊号险周。今为文峪河浸,仗存其半。清康基田《晋乘搜略》卷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