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又称宗谱、族谱、家乘、房谱、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历史图书。家之有谱,犹方之有志、国之有史,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忘记家史的家族是没有发展的家族。如果说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繁荣昌盛的基础,那么,慎终追远的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骄傲,是一个家族绵延不绝、日益兴旺的基础。
山西省文水县东宜亭村李氏家族,很早就生活在文水这块秀美的土地上,但是,李氏家族的家谱,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革命委员会当作“四旧”没收,从此下落不明。直到21世纪初,十六世孙李联荣、李本荣、李廷荣、李占荣以及十七世孙李利和、李建强等人多方求索,几经周折,才找到了遗失近40年的家谱。然而,“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将家谱用作文艺演出时的幕布,他们为了求得颜色一致,竟然将家谱整个用广告颜料涂了一遍,以致家谱上面的字迹和图案早已分辨不清。族人们用细砂纸仔细地将广告颜料磨掉,家谱虽然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但是,字迹和图案还能辨认。
这真是李氏家族的幸运!
自从20世纪50年代初,族中重新绘制家谱以来,吾族已有半个多世纪没有续修家谱,特别是期间家谱遭遇“文化大革命”浩劫,几乎被毁,家谱续修万无可能。改革开放以来,国运昌盛,家族兴旺,尤其是家谱失而复得,为家谱续修奠定了基础。为了理清家族世系,牢记祖先恩德,弘扬先辈精神,教育后代爱国爱家,明礼诚信,自强不息,继往开来,使吾族不断繁衍壮大,人丁兴旺,代代俊杰,岁岁平安,在李栋荣、李联荣、李益荣、李本荣等人倡导下,于年即丁亥年祭祖活动后,成立了《山西文水东宜亭李氏家谱》编纂出版委员会。编委会主任由十六世孙李益荣担任,副主任由十六世孙李栋荣、李联荣、李本荣担任,成员包括十六世各房中的长子。主任与副主任以及担任责任编辑的多铁英等人,对家谱的修订和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其他编委会成员,有的也参与了编纂和资料收集工作,而大多数人则没有实际介入,有的甚至对家谱编纂之事不甚了解,之所以把他们都列入编委,是因为他们以及他们的兄弟姊妹、子孙后代是李氏家族的希望所在,今后的家谱编纂出版工作要靠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历史的本质是真实,家谱编纂必须实事求是。胡适先生在《曹氏显承堂族谱序》中说:“中国的族谱有一个大毛病,就是‘源远流长’的迷信。……我希望以后各族修谱,把那些‘无参验’不可深信的远祖一概从略。每族各从始迁祖数起。始迁祖以前但说某年自某处迁来,以存民族迁徙的踪迹就够了。各族修谱的人应该把全副精神贯注在本支本派的系统事迹上,务必求本支本派的家谱有‘信史’的价值。要知道修谱的本意是要存真传信;若不能存真,不能传信,又何必要谱呢?”因此,我们这次修谱,依据旧谱,尊始迁祖李己春、李己宽为一世始祖,同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存真传信”,而对于一些由于种种原因难以确信的内容,只是提出疑问,提供线索,留待以后解决。
编纂家谱,特别是理清家族姓氏渊源,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正如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所言:“中国的‘姓’,相当大的部分起源古远,但是史缺有间,谱系的早期段落很少线索可供寻觅。像孔子一家那样谱系足据,流传至今的,相当稀少。寻绎史传,探源溯本,不能不费很大的力量,很多时候尚有待新的发现。”我们在理清家族渊源方面虽然也做了许多工作,但是成效甚微,我们的工作重点放在了家族近代的史实记述上。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李氏家族的历史面貌,记述先辈的人生足迹,编写出质量较高的《山西文水东宜亭李氏家谱》,我们认真研究了旧家谱;查阅了明朝天启五年《文水县志》、清光绪九年《文水县志》、清宣统元年《文水县乡土志》、山西人民出版社年出版的《文水县志》、文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写的《文水文史资料》、《新唐书》、《旧唐书》、《剑桥中华民国史》等历史资料;参考了咏梅等主编的《中华李氏通鉴》、张青等主编的《李氏家谱》、王岳红主编的《谱牒学论丛》、徐建华著《中国的家谱》、励双杰著《中国家谱藏谈》、阮荣华著《中华姓氏通史》、陈建魁著《中国姓氏文化》、完颜绍元著《中国姓名文化》、何晓明著《姓名与中国文化》、刘彩艳著《起名学》、朱洪斌著《寻根问祖》、袁义达著《中国姓氏》,以及由郝孔儒主编的《上社郝氏家族史》等等专著;听取了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孟繁仁、李吉、《太原日报》高级编辑张厚余的宝贵意见。
家谱是一个家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我们这次修编家谱,突出了家谱的文化内涵。在家谱的内容安排上,除了一般家谱具有的内容外,专门安排了《家族文化》一篇,其目的就是使大家了解家族文化、弘扬家族文化,同时,在《附录》篇中,收录了与家族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人物传记、撰写了《东宜亭村概况》等,其目的也是突出家谱的文化价值。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应爰加运用。”家谱的作用除了能够使宗族、国家、民族团结外,对个人和家庭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寻根留名。人生在世充满了难解之谜,其中,最大的迷惑便是:“我出生前谁是我?胚胎形成我是谁?我思我在方是我,寿终正寝又成谁?”解开这些谜团需要家谱,家谱能够提供可靠的信息。古人云:“谱牒身之本也。”意思是家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说明具体的由来,现在有许多人,每每对三代以上的家族历史说不清楚。只有通过修谱追根溯源,每个人才能够知道自己的来源。人生天地间,如戏剧舞台上匆匆来去的过客,总有一天要退出历史舞台。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是人能够留给后世唯一最有价值的东西,如果人生一世走了,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若干年之后,连自己的子孙后代都不知道你是谁,岂不是枉活一世!从另一个角度看,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江流万里,滥觞星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根系都不清楚,岂不辜负了先人的养育之恩!
二是怀乡念祖。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不管离乡多久,总是忘不了自己的故乡,因为,那里有养育他们的土地、有思念他们的乡亲、安息着他们的祖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把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这就是家谱,只要有了家谱,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家谱中都有记载
三是教子育人。宋朝大儒程颐曰:“家法坏,谱牒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几十年来,由于社会缺乏家族观念教育,导致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观念,正所谓“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易位,孝义全无,社会上唯利是图,六亲不认,有老不养,有子不教者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家谱可以起到教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家谱中收录的历代家族先贤,教给我们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其中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和书本中是学不到的。阅读家谱可以陶冶情操,引导我们友善亲朋,和睦家庭,和谐社会,同时,也鼓励我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四是宗室联情。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谱系不清,数典忘祖,同宗不认,同亲不识的情况屡见不鲜,真可谓“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然而,在国际经济一体化时代,在商品社会中,人们必然要走出家门,远离故乡,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自然也非常需要相互提携、互相帮助,通过联宗族谱,可以对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进一步加深了解;有了家谱,哪怕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见恨晚,血肉亲情一定会相互友爱,相互理解,相互帮助。
五是承前启后。就是既要对先人有所了结,又要对后人有所交待。先人千辛万苦创业育人,为李氏家族、为社会立下了丰功伟绩,我们应该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为他们扬名,把他们的精神和事迹,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对后人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考虑给他们留些什么?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人世间最大的财富是知识财富、思想财富,品德财富,因此,我们不仅要给后代留下一定的物质财富,更要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只要儿孙们能够将先人的知识、思想、品德发扬光大,他们就一定能够自立自强,奋发有为。
我们修谱著书就是要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中指出:“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和历史的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家谱的价值给予充分肯定。
尽管中国传统的家谱,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但是,无论怎样,家谱对于现代社会至少具有以下两方面重要价值:
一方面是家谱的历史价值。作为家族繁衍、活动档案材料的家谱,保存了历代不同地区与世系活动相关的丰富资料,它对于相关学科,诸如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已为众多的有识之士所论证。几十年前,史学大师顾颉刚就认为:“我国史籍之富,举世无比。然列入公认的官修正史,由于种种原因,自今论之,尚难允称‘信史’。今青年治史学,当于二十五史外博求史料,取精用宏、成就当非前代所可比。而今我国史学领域有尚待开发的两个‘大金矿’,即地方志和族谱。它一向为治史者所忽视,实则其中蕴藏无尽有价值的史料,为‘正史’所难于悉纪而不为人所知者。”目前,许多学者应用家谱资料进行历史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另一方面是家谱的文化价值。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对于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华民族是在自己独特的环境中,由众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今天炎黄子孙已经走向世界,遍布五大洲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人已经超过万。尽管他们之中已有不少人入籍于所在国,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国籍认同、政治认同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每当我们看到,一年一度清明节,人们远涉重洋,不远万里,聚集在沮水之滨、桥山之巅的华夏始祖轩辕黄帝陵前,共告“五洲风雨疾,华夏有炎黄”时,每个华夏儿女都会深有感触,这就是“血浓于水”的情感,是中华文明的魅力,是谱牒文化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总之,家谱是家族的历史、家族的文化,正如正史是国家的历史、国家的文化一样。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任何一个曾经是先进的国家制度,如果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必然要被时代所淘汰,必然要被新的制度所代替;任何一个兴旺的家族,随着岁月的流逝,必然要在家族成员间进行新老更替。但是,国家的制度可以改变,民族却永存,民族的文化却永存,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同样,家族成员可以更替,家族的血脉却永存,家族的文化却永存,只要还有人在续写着家谱,李氏家族的文化就一定会与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