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落知多少——江洲历史文化探究
文/戴永汉
年4月,江洲镇成功举办了首届油菜花旅游文化节,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当年游客近50万人,开启了江洲生态文化旅游的新纪元。世超书记和新丰镇长非常重视江洲历史文化的传承、挖掘、研究和保护工作,曾多次举行专题研讨。在文化节策划期间,一直到前不久,叮嘱我要和关心家乡文化旅游发展的乡亲们一起,在这方面多作点努力。经过一年多的搜集、整理,我尝试着写本小册子《桑落知多少——江洲历史文化探究》,包括户籍、姓氏、语言、习俗、水文化、庙宇、农耕、饮食、地名、艺术、名人、俚语等章节。现摘录、整理其中部分内容与同乡们分享。
一、概述
江洲镇位于江西北部,长江中间的沙洲,隶属九江市柴桑区(原九江县),古称德化县桑落乡。德化县于南唐升元三年()年,由浔阳县改名而来。因与福建、四川两省的德化县重名,年改称为九江县。
古桑落洲西起今湖北黄梅县小池镇,东至安徽宿松县洲头乡,北临龙感湖、大官湖,南以长江为界。桑落乡的范围包括古桑落洲的大部,含现在黄梅县的小池、刘佐,宿松县的洲头、汇口及柴桑区的江洲、新洲等乡镇,地跨长江两岸。
年,因两岸防洪指挥管理不便,民国政府将桑落乡的长江以北部分分别划给了黄梅县和宿松县。而江洲(张家洲)则保留在九江县,并沿用桑落乡的名称。据说,九江人当时很不服,曾通过张家洲的张氏找到其族裔张乐怡,请其丈夫宋子文出面跟政府协调,将划出去的地域还回九江,后因抗战爆发而不了了之。
至于桑落洲名称由来,有多个版本,见诸典籍的有:
(一)清康熙四十年(公元年)编撰的《渊鉴类函》卷三十?地部(八)?水?总载三:九江口有桑落洲,昔江水涨,流一桑树於此。
(二)清同治十一年(公元年)编修的《德化县志》卷七?地理?古迹:古即是名,因植桑者多,葚熟取以酿酒味最美,故典中有桑落酒,本此。
另外,民间还有几种传说的版本:
(一)曾有仙女(一说神鸟)带(衔)着扶桑种子来到人间,在空中看到浩瀚的彭蠡泽之中有一片洲地突起,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彭蠡。便将一把扶桑树的种子撒落下来,后人便将此地称为桑落洲。这当然是神话,是一种古老的图腾。
(二)长江上游漂流来的桑木在此处沉入江底,阻挡了江水流速,给泥沙淤积创造了条件,逐渐形成长江冲积洲。符合现代科学,也印证了“无宝不成洲”的谚语。
(三)三国时期的吴国大将军(副都督)程普在此扎寨训练水兵。洲上有众多桑树,一到秋天,桑叶飘落纷纷。将士们在绘制作战地图时,便将这无名之地标注成桑落洲。后人为纪念程普,将他当年安营扎寨的地方称为程营,即今天的安徽宿松县汇口镇程营村。
江洲地处赣鄂皖的交界点,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汇处,是真正“鸡鸣三省”之地。长江自九江开始,流经江洲全境后,完成了第三次大转折(第一转折在岳阳,第二转折在武汉),从西北方向转向东北流去,形成历史上的“江左、江右”(即江东、江西)。
德化县及江洲之管辖权曾几度变更,一属荆州府、武昌郡管辖,亦改属扬州府管辖,历史上被称为“吴头楚尾”,吴、楚文化在此交融。因此,江洲人既有楚文化中的“忠君爱国理念、开放恢宏的气度、兼收并蓄的包容”,以及“一鸣惊人”的创新能力,亦有吴文化中的“锐意进取、聪慧机敏、矢志开拓的精神”等性格特征。
江洲处在美丽传奇的北纬30℃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全镇总面积.38平方公里,地基土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亚砂土和亚粘土组成,土壤沙性重。堤内最高点海拔20m,最低点14.5m。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
据八十年代年编修的《江洲乡志》记载,江洲约明永乐年间出洲,明末清初便有人居住。最早迁移到洲上的居民来自长江对岸新港(原九江县所辖,八十年代划为庐山区,现改为濂溪区)的拓荒者和来自湖口的渔民,以张姓、徐姓居多,居住地在“老洲”(因出水最早,故称),即现今的前埂、九号东南一带。于是,江洲又称作“张家洲”。在长江航道图上,九江至湖口这一段水域标注为“张南水道”“张北水道”,意指张家洲以南或以北的航道,江洲人俗称其为“南河”“北河”。
对于江洲“成洲于明万历年间”一说,我一直存有疑惑。也查阅过不少史料和典籍,比较认同“古桑落洲(包含江洲)本是古彭蠡泽中的洲地,是大禹治水、疏九江时留下的洲地,非长江冲积而成”这一观点。江洲原本和古桑落洲是一个整体,在西汉末年便已出洲。长江中泥沙的冲积,只是使明朝以后的江心洲洲体逐渐扩大、高度增加。
现今江洲岛南北纵深有五、六公里,长江除了下游近入海口处以外,中游是没有这么宽的江面。试想,在自然界中有没有在母体中生长的子体比母体本身更大的情形呢?所以江洲形成的原因最大可能是长江改道,生出支流,切割出桑落洲的一小块,并将其包围起来,形成“洲岛”。
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地区地震、洪水频发,南鄱阳湖盆地地面逐渐下沉,开始积水,以至于古枭阳城(都昌)沉入湖底,南鄱湖阳形成。同时,彭蠡泽在继续慢慢淤积、缩小。此时的桑落洲,已经完成了面积的最大化。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从唐朝胡玢的诗里,就能得知桑落洲崩岸在唐代就已经很严重。
《九江府志》也有记载:“(万历)二十年(年)至天启三年(年),桑落洲岸崩十余里,坏民居无数,迁徙不定,民苦之。”
桑落洲洲体严重崩塌,大量泥沙淤积长江之中,与上游泥沙会积,在长江中间形成新的洲体(如:新港的官洲),并逐年扩大上升,使河道变窄、河床抬高。遇到大水年份,长江主流被迫改道分支,将桑落洲切成南北两半,形成明末以来四面环水的江洲岛。
在年首届江洲油菜花旅游文化节期间,作为策划人之一,我一直认为“江洲历史文化可上溯至两汉”,“江洲历史文化与古桑落洲密不可分”。
二、户籍
江洲的先民主要来自周边的新港、湖口、黄梅、宿松,均是汉族江右民系。洲头、前埂、后埂、九号、六号、槐洲、江洲等村,基本上来自新港。同兴、官场、联洲主要来自于新港,有少数来自湖口、黄梅、宿松等地。柳洲村居民来源地较杂,新港、湖口、黄梅、宿松以及更远的外省外县。蔡洲村以江北黄梅人居多,少数新港人。团洲村则以宿松、桐城、枞阳等安徽人居多,少数新港、黄梅人。九洲村基本上是宿松县汇口、程营等地迁来,少量新港、黄梅人。
解放后,来江洲的移民相对减少,主要在团洲(桐城圩)居多,九洲、联洲、柳洲等村有少数迁入。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于周边的安徽、湖北的人多地少,遇上自然灾害,年成欠收,难以糊口,纷纷外寻生机,江洲则是最好的栖息地。直到七十年代,这种迁移现象才逐渐停止。人们繁衍生息,安居乐业,人口快速增长,到九十年代江洲撤乡建镇时,达三万七千多人,成为柴桑区第一大乡镇。
三、姓氏
据不完全统计,江洲镇有姓氏种,其中张、王、李、黄、蔡、杨、徐、周、刘、沈、董、陈、孙、高、罗等大姓氏,约占总人口的70%以上。
吴、涂、余、潘、颜、戴、邹、石、郑、何、夏、袁、梅、邓、叶、段、熊、范、朱、方、胡、温、洪、桑、谭、汪、柯等姓氏人数,约占总人口的20%以下。
万、冷、查、褚、舒、田、吕、宗、彭、易、於、闻、欧阳、钱、史、冯、严、宛、孔、帅、魏、蒋、金、崔、殷、钟、闵、卢、许、单、穆、解、郝、韩、郭、赵、谢、程、桂、伍、骆、盛、曹、雷、龚、詹、姚、汤、喻、虞、付、陆、唐、陶、劳、柳、聂、甘、林、凌、康、马、兰、梁等姓氏人数最少,约占总人口10%以下。(待续)
白癜风中药治白瘕风哪家医院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