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读作“si”
文水在春秋时期置县大陵,隋朝称作文水,由于古时候文峪河泛滥,所以县城被淹,几经迁徙后,到宋元符年间建成了现在县城的位置。由于县城地址多次变迁,原来县城周边的一些村子,便参照县城旧址的方位来命名,因此文水村名中含有“城”字的村子相对较多。比如:东旧城庄、西旧城庄、旧城庄、大城南、小城南、城子村、段城、杭城等。这些村名中的“城”字,不读“cheng(音:成)”却读作“si(音:斯)”。
地名是保存地域历史文化最可信、最原始的“文字化石”。上述村子的村名,有的与文水的古县城有关,有的由乡村城堡而来,都是文水方言以及历史变迁考证的重要依据。据历史学家考证,原来的文水县城,就在旧城庄、东旧城庄、西旧城庄一带,所以,由文水出版社出版、胡双宝编著的《文水方言志》,对“文水方言”的定义是:以文水的城关、宜儿、南武等乡村为代表的区域性地方方言。把文水村名中的“城”字发音为“si”的,主要是所谓的城关、宜儿、南武等文水东部区域,而文水靠近汾阳的一些村子则发作“shi”,而到了靠近交城的开栅一带由发音为“sei”(文水方言“舍”的发音)。
其实,清代以前开栅的村名也含有“城”字,叫做“栅城”,这在山西省图书馆年出版的《山西历史地名录》中有明确记载:“开栅为魏武帝时所筑,以为防御,名栅城”。清朝时才改称开栅。所以说,清代以前开栅村名:栅城的发音,文水东部为“斯斯”,开栅人为“斯舍”,本来两个不同的字,在文水方言中却成了两个非常接近的音,听起来含糊不清的。而现在的开栅村名,保留了表达中心意思的“栅”字,去掉“城”字,前置了一个发音开口大的元音字“开”,就变成了念起来声音响亮、声调有强弱变化的一个好听的名字。当然开栅村名弃用“城”字,选择“开”字,一定还有其它的原因,但读音效果一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考虑。
文水还有两个村名带“城”字的村子:东城、西城。但在历史传统和流传习惯上,这两个村子口语上分别称为:东儿村、西儿村,书面上后来改为了“东城”、西城。这两个对对村,现在也仅仅是在书面上才称为东城、西城,口语上人们叫“东儿村”、“西儿村”仍然大行其道,而且这里的“儿”不是儿化音,而是重读音。所以,“城”字读作“斯”的,在这里就称为例外了。
四、陵,读作“li”
文水村名中带有“陵”字的,有两个村子,一个是“孝陵村”,人们相传下来的口语叫“号李村(音)”,也就是现在的孝义村;另一个是“武陵村”,口语上人们称为“武李村(音)”。“陵”字在这里发做“li(李)”音。
这两个村子的名称,都带有一个“陵”字,是因为这两个村子当初都与黄陵有关。
孝义村,即使现在,民间口头上仍然是叫做“孝陵村”的。但是为什么老百姓沿用“孝陵村”的叫法,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得名无考”。按照省史志研究会会员、交城县史志研究会会长田瑞先生的说法,“孝(音:号)陵”也即武则天父亲武士彟的陵墓“昊陵”,昊陵位于现在孝义村西山边坡一带,并不是一些历史学家所说的在南徐村一带。在唐朝时期,一位武士彟原来身边的忠义之士在昊陵常年守陵尽孝,所以人们把附近的村子叫作“孝陵村”,也叫作“忠义村”。后该村附近的鬼市、南夏祠与忠义村相连成一个村子,于是取孝陵之孝字,取忠义之义字,取名为孝义村。因“昊陵”是大家熟知的皇家园林,所以“孝陵村”的民间叫法,便沿用至今。
武陵村是距武则天故里南徐村不远的一个村子,最早这里是武氏家族的陵园,也有人说这里曾是武则天的先祖皇陵,后来逐渐有人来这里聚集居住,形成农家村落,人们便把这个村子叫作武陵村。
关于孝义村村名的由来,民间还有个说法,是说最早的村名就叫“昊陵村”,当时其中的“陵”字念“ling”不念“li”,李唐王朝复辟废周后,为了避免因名惹祸以致招来杀身之祸,避免武家皇陵遭到李家的破坏,武家人便摊掉了皇陵坟头,将“昊陵村”改为“孝义村”并要求民间口头称呼“昊陵(lin)村”时,这样,昊陵村(音:昊灵村)就变成了“昊李村(音)”。
类似的情况还不止发生在昊陵村,比如说,武姓当年是南徐村的大户,但如今武姓在村里寥寥无几,据说是为了躲避李唐的迫害,武姓人家大多都逃离了南徐村,以求得安生保命。民间还流传,出于同样的原因,“祭周村”改为现在的“冀周村”,“武陵”、“武午”、“武涝”、“集灵源”、“中舍”、“周家山”等村,因为原来都与武家有关,迫于形势先后改名改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县名由武则天命名的“武兴”改为了原先的“文水”。就连现在大家熟知的“则天庙”,也出于隐蔽的目的叫作“水母庙”、“七七庙”。
据历史学家分析,从南徐村跑出来的武姓人家,可能迁在了现在的“武家寨”、“武家坡”、“武家庄”、“武村”等好几个村子,也有的说有一部分迁在了昊陵村南邻的马村,因为马村现在姓武的人不少。文水与武姓有关的村子竟然这么多,张家、李家这些全国的大姓也望尘莫及;我想,这些含“陵”含“武”的村名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个唐末皇家打败武家、武家在民间得到暗中保护的传奇故事。
五、孝,读作“hao”
“孝”字,在中国文字中,主要有两个意思,一为顺从父母、尽心奉养,二为长者去世后的礼俗以及丧服。在古时候,晋中一带包括文水在内,”孝“字不读xiao(音:效)”,而是读作hao(音:号);现在老百姓办丧事的“孝服”、“孝帽”民间仍然叫做“号服(音)”、“号帽(音)”的。
文水含“孝”字的村子有两个,一个是“孝陵村”,也就是“孝义村”。第二个是孝子魁,就是人们书面上说的“孝子渠”。现在民间口头上叫这两个村子的村名时,还一直沿用前辈老人们把“孝”读作“号”的习惯。
孝子渠村名的来历,与一位圣贤有关。相传孔子的弟子子夏,多年游学于文水西山一带,他的儿子思父心切,便身携孝亲之物前来寻访,寒冬一日,风雪交加,走至孝子渠一带时不幸冻死在路旁,他的孝亲之举感动了闻讯的人们,老百姓一致夸奖他是个“大孝子”,并把这个村子取名“孝子魁”。“魁”是第一、大的意思。孝子魁容易从听觉上被人们误解为“孝子亏”,因为古汉语中有一个“渠魁”的词,渠者魁也,魁者渠也,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一样的,当时的人们便用“渠”替换了村名中的“魁”字,孝子魁变成了“孝子渠”。现在除了书面上用孝子渠的村名外,人们口头上叫的仍然是“孝子魁”。
六、大,读作“dαi”
文水有个大象村,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为乡镇的驻地,所以人们也叫做大象镇,因为刘胡兰的缘故,乡镇驻地就改到了附近的云周西,也就是现在的刘胡兰村。大象村在文水来讲,是个大村子,但村名中的这个“大”字,人们不念“da”,而念做“dai”,就是“医生大夫”其中的那个发音。
年文水县编印的《文水地名录》对大象村的村名做了这样的解释:“原为一小村,后迁居者渐多,成为大村”,村貌似大象,于是名为大象村。既然“村貌似大象,那为什么不直接叫做”da象”而偏偏叫作“带象”呢、即使我们熟悉的猪牛马骡放进村名当中,也是非常少见的,更不用说生长在热带地区而且我们非常陌生、北方非常稀有的动物了。所以,《文水村名录》里对“大象”村名的解释,总觉得有些故作牵强、生拉硬扯,我是很不认同的。
我想先说说大象村名里的“大(dai)”字,“dai(音:带)”的读音我们只在称医生为大夫的时候有过。“大夫”一词最早源于封建社会高级官阶的称号,但这里是念做“大(da)夫”的。因为太医担负着确保皇帝身家性命的重任,所以朝廷在医官中也设置了“大夫”官阶,后来以称呼官名来称呼官员一时成为朝野风气,出于对医生这一职业的尊崇,人们扩大了称呼太医为大夫的范围,便称呼所有的医生也为“大夫”,为了有区别于官员的“大(da)夫”,便将称呼医生的大(da)夫改称为“带夫(音)”并将这种称呼相传沿用到现在。
我们再来说说“象”字。除了动物之大象含有“象”字外,生活中含“象”的常用词语有“卦象、景象、形象、图像、气象、现象”等。《周易》中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以及“大有,包容丰富之象”的句子,我们现在也常说:“大象无形、大爱无声”的警句,这里的“象”就是景色、情景、状态的意思。我认为,这才是大象村名中“象”的真正含义。
按照上述意思,用“大象”作为村名,有着“大之吉象、大之吉象”这样美好祝愿的寓意。从前的大象镇是汾河西岸经济、贸易、文化的中心集镇,“大象”之名应该是名副其实的。联想到现在流行的广告宣传词:“大美吉林、“多彩贵州”,我倒觉得,把“大美”“多彩”用在“大象”村名的解释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但是“大象”听起来一般是专指动物,为了避免产生歧义,于是按照区别官员和医生大夫的办法,就把大象村念做了“带象村”。
文水村名中的特殊方音,大都异于普通话的规范发音,唯独“大(dai)象”的发音是规范的、本义的普通话发音。但是,文水本地的电台、电视台同普通话播音的时候,却读作了“da象”,把方言口语原本念对了地字,在使用普通话的时候反而念成错的。在此,我给所有的文水人提个醒,希望大家再也不要把大(dai)象村念成“da象村”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