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各县名称竟是这样来的快来看看你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晋中老乡俱乐部”,再点击“   (1)羊毫街:前世搭起炮楼抗日寇今生车流不息说繁华   古榆次城就是现在的“榆次老城”,新华街东西走向,旧时是老城外通往古城小北门的一条土路。它原有个颇有意味的名字:羊毫街。   说起羊毫街名的由来,有人说,因这条街太短太窄,像羊身上的毛;也有人说,因街口是市政府,而羊毫是制毛笔的原料,以羊毫寓此地系文人墨客聚集之意。这些说法都被祖籍河南、住在附近的谷大爷推翻了。谷大爷说,翻过榆次东南部的猫儿岭下来,先看到的就是这条街,“是那些贩夫走卒、串亲逃荒者,把这里踩成了一条街的。”年,他从新疆部队转业到榆次轧钢厂,就是从猫儿岭进城走到这条街上,“当时周围全是荒地,有个老头常年在街东口卖油条。街西口有几户小院,家家干的都是宰羊杀猪的营生,羊毫街就是以羊得名的”。   羊毫街北面二百来米处,有半截炮楼隐身在居民区中,只露着一个炮楼顶。记者七绕八绕,好不容易才找到每天与炮楼“相看两不厌”的李大妈家。炮楼建在一个约5米高的土台上,李大妈的婆婆公公年轻时从交城搬到这里,在炮楼前的低地上盖起了三间土坯房。由于地理位置重要,羊毫街东口原是一大要塞,当年阎锡山的部队抗击日军时便在此修建了这座炮楼。   1年,政府对羊毫街进行整修硬化,铺设了沥青路面。   这条街东连繁华的锦纶路,西延到晋中市委市政府大院门口,每天熙熙攘攘,车流不断,早不是当年的荒凉模样。由于来往车辆多,羊毫街小学大门又正对着这条街,一到上下学时间,不宽的街道总要堵上一阵子。今年年初,为缓解交通压力,羊毫街改成机动车单行街,在规定时间里只允许由东向西通行。   年春,“羊毫街”改名叫“新华街”,旧时“羊毫街”也只在榆次老居民记忆中存在了   (2)龙王庙街:“老榆次”闻着香味从这儿长大   榆次老城里主干道的名称分别为东、南、北大街,惟独没有“西大街”,而是取名龙王庙街。这是因为,当地百姓认为西大街意同“归西之路”,不吉利;另一个原因,在老城里生活了78年的高狗会老人讲,“以前,这条街上有一座龙王庙,故得街名。”   据高大爷讲,龙王庙当时位于文庙西侧,平时庙门紧闭,只在旱季祈雨唱戏时才会开门。“唱戏的日子就是孩子们的节日,向大人要点钱,可以边吃糖葫芦,边看戏。”   蒲扇轻摇,高大爷坐在衙门口的青石台阶上,开始回忆当年街上的景致:夜晚,推着小车的摊贩会集衙门口,所售物品丰富,有熟肉、烧饼、时令果蔬……夜色中,馋人的香气四处飘荡,摊贩挂起的盏盏油灯散发着温暖的光芒。高大爷的述说间,当年东大街与龙王庙街会合处的繁华景象似在眼前。   70年前,龙王庙街上除了几处庙宇或衙门外,均以平房住宅为主,商铺极少。   高大爷记忆中,解放前龙王庙就被拆除了,现在龙王庙街已经没有龙王庙了。   年11月到年9月,老城进行了开发改造工程。因自家房子远离主要街道,不在改造之列,高大爷依旧住在老城里,但许多生活在城里的居民响应号召迁向城外。没了老朋友,退休在家的高大爷更显寂寥。每天上午、下午,他都会来到衙门口,坐上几个小时,眯缝起眼,看着游人如织,然后,在暖暖的阳光里打个盹儿。   (3)道北西街:一条小街饱阅山西铁路沧桑   道北西街(原名正太街)   道北西街是上世纪80年代才改的名,这条上周刚铺了沥青的短街地处榆次区中心,东起中都路,西至新建北路,全长米,原来的街名叫“正太街”,它因一条赫赫有名的铁路线——正太线而得名。   “正太线”是山西的第一条铁路,年11月通车,东起河北正定西到太原(今东起石家庄,改称石太线)。这条法国人设计的一米窄轨铁路线穿行过榆次城区,因此街与正太线并行,之间距离50米左右,因此得名“正太街”。“其实,那会儿正太街连个街的样子也没有,”77岁的张双顺大爷在这条街上已经生活了将近60年,“哪是什么街呀,其实是一片荒滩草地。”张双顺大爷年从河北老家逃荒到榆次后,在晋华纺织厂谋了个差事。“在正太街旁搭了一间土坯房子住了下来,夏天漏雨,冬天结霜,年一场大水把房子冲了个精光。”老人感慨地说,“幸亏政府想着老百姓,我们才没有睡在大街上。”   街坊陈金贵大爷笑了,“那时你往哪个街上睡呀?正太街当时也就能过个平车,坑坑洼洼不成个路。”60岁的老人连说带比划,年盖起榆次火车站后,正太街才改成了道北西街,“那时路边一栋楼都没有,哪像现在?当时附近最大的房子是一家供人歇脚叫骆驼店的旅馆”。说起往事,在街上闲坐的老人们就打开了话匣子。55岁的将惠春大爷说,小时候正太街附近有许多水井,井里一年四季有水,“现在一口水井也没有了”。   目前榆次正在进行环境综合整治,重新铺了道北西街街面,并对街边环境进行了整治。过去,道北西街半条街都是旧货交易摊点,占道经营,如今街边再看不到堆放的旧家具。旧街换新颜,道北西街居民甭提多高兴了。   (4)北尧东街:清静中忆昔日车水马龙   北尧东街(原北窑街)   ■北窑街全长多米,因为过去经过窑上村村北,故得名   ■过去,榆次人去太原必走北窑街;现在,多了4座铁路桥,人车走桥下,北窑街安静了许多   北窑街是条多米的老街,东从南同蒲铁路上走过,连接新建路,向西穿过窑上村直通汇通路。因为过去经过窑上村村北,故得名“北窑街”。   (5)南北大街:清虚阁畔一路繁华   解放前的榆次,能算得上城内主干道的也就是南北大街了。从大北门进城,往南走半公里,就可见到一座高大的“市楼”矗立在街中央。以“市楼”为起点,东西南北有四条大路延伸,其中南北方向的路分别叫南大街、北大街。当时,这两条街合起来全长不足1公里,宽不足4米,路面坎坷不平,长年尘土飞扬。   (6)中都路:当年荆轲学剑处而今热卖商品房   坐南朝北的榆次文化艺术中心位于榆次顺城街中心位置,中都路就从这里“起步”,往北直通城外。这条路依次连接顺城街、蕴华街、迎宾街、安宁街、文苑街、龙湖街和环城北路,因位于城市中心线上,被当地人称作城市的“中轴”。   中都路向北快出城时,要从聂村边经过,战国末年的剑侠盖聂当时就住在这里。盖聂是榆次聂村人,因仰慕战国初期著名刺客聂政而取此名。荆轲听说盖聂剑术精深,曾不远千里来到榆次拜访。《榆次市志》中记载,两人在聂村盖聂家相见,彼此坦诚相待,切磋剑术。盖聂发现荆轲非等闲之辈,但剑术不是太好,便悉心指点,而荆轲的志向是要学苏秦、张仪游说各诸侯,佩带相印,习剑不求精,遭到盖聂叱斥。《史记》中描述:“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当夜不辞而别。后来荆轲刺杀秦王,因剑术不精而失败,被杀。   (7)思凤街:思凤楼下长忆两贤吏   思凤街   多年前,榆次老城县衙一侧筑起一座思凤楼。4年前,榆次人拓宽了榆次老城南边的南内环街,并改名“思凤街”。   思凤楼是榆次老城县衙的标志性建筑。一座两层三重檐的阁楼,飞檐腾空欲飞,远看恰似凤凰起舞。思凤楼上有一副楹联:民思善政凤栖梧桐两朝百代一杆秤、官重廉明龙卧青云一楼千古两贤吏。联中说的“两贤吏”,指的是荀藐和文彦博。   公元年到年间,荀藐在榆次任县令。他为人正派,颇有韬略。在他治下,短短几年,榆次百姓安居乐业。荀藐以后多年,公元年,介休人文彦博出任榆次县县令。他勤于公务,榆次政通人和,民泰物丰。后文彦博因仰慕荀藐政绩,在县衙侧修了思凤楼。后来,文彦博成为北宋名臣,出将入相长达50余年。   年过七旬的米积山老人是榆次南关村人,他记得自己上学时,思凤楼还在当时的东大街学校校园里,“楼不大,但漂亮,可惜后来遭到了损坏。”年,榆次区政府修建“榆次老城”景区时,学校迁出老城,原址上重建了思凤楼,还分别给荀藐和文彦博塑了像。   思凤街虽离榆次老城不远,但已是城区最靠南的一条街道,也是榆次最宽的一条街。思凤街修好后,街东很快建起了潇河湾小区,街西头建起南苑新区。榆次小东关村就在思凤街边,记者昨日看到村里建住宅小区,“给村民们统一盖的,旧平房腾出来准备开发房地产呢。”一村民高兴地说。   (8)府兴路(俞家街):对新颜犹记俞家牌楼   俞家街南北走向。据老人们讲,元明时期,街上住着一俞姓大户,街名由此而得,后俞家日益没落,人丁渐稀。街上原来有个过街牌楼,当地人称“俞家牌楼”,解放后牌楼才消失不见。   俞家街距离榆次城隍庙不远。明清时,举办城隍庙会渐成定例,城隍庙周围成了榆次城中最繁华的地方,每年赶两三次庙会,期间人们还要抬着城隍爷的神驾出游,叫“城隍出巡”。方圆百里的百姓云集于此,祈婚祈子祈福,顺便买卖些针头线脑、小吃日杂,热闹非常,持续月余。   年石太铁路竣工后,榆次北门外就成了商业重心。之后不久,因经济需要,政府把榆次老城北门外的瓮城拆掉,在城墙上开了个口,俗称小北门。此门连接俞家街,成为当时仅次于大北门的一条对外贸易通道。近几年来,政府不断拓宽道路,俞家街也不断延伸,北至市政府,南接思凤街。自年起,老城开始一期改造工程,俞家街北段两侧原有的平房全部变成了楼房,住宅区、小别墅和商铺鳞次栉比。   年,俞家街更名为府兴路,可现在的老榆次人叫起来仍难以改口。俞家街的老街名中,透着的是一种多年相知、无法割舍的亲切。   (9)晋华路:小小街道见证“晋华纺织”沧桑   晋华路虽然只有米长,却见证了我省最早、规模最大的纺织企业——山西晋华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的沧桑变迁。   9月9日下午,不太繁华的晋华路边,几位老人坐在小马扎上,瞅着来来往往的车流和人流,唠着家常。说到晋华路,老人们来了精神。78岁的郭玉璋大爷已是满头白发,但眼不花耳不聋。他说,年,他和多名工友从汾阳火柴厂调来时,晋华路还没有什么像样的房子,“住的还是阎锡山时候盖的土坯房子,现在,晋华路两边的家属楼有十几栋。”   年,榆次商业资本家贾俊臣、徐秉臣、郝星三与山西银行经理徐一清、省财政厅长崔文征,以及榆次县乡绅赵鹤年等集资万元,在榆次城北门外创办晋华纺织股份公司。年,公司正式建成投产,改名为榆次晋华纺纱厂。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侵占了晋华纺织厂,掠夺性生产棉毯、粗布、色布等,并做军服、军被供给日军。8年间,日本侵略者从该厂榨取巨额利润51574元(日元),相当于24个晋华纺织厂。为加紧掠夺,日本侵略者对该厂生产设备只使用,不维修。在超负荷使用下,厂里许多设备损坏严重,陷于瘫痪。到后期,日本侵略者竟将机器拆毁,改为“参战工厂”,用来修理枪械。当时的地下党组织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无数次的斗争。今年71岁的罗大妈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她小的时候,父亲常带她到榆次六堡村和厂里的叔叔大爷们“聊天”,后来才知道那是地下党开会,“带着我是做掩护的”。   年,晋华纺织厂回到了人民的手里。晋华路上有了欢笑声。晋华路随着晋华纺织厂的日益兴盛而繁荣。该厂一位离休干部自豪地说,晋华纺织厂先后上缴利税40多亿元,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企业正在改制,我觉得政府应该对厂原址加以保护,它见证过历史风云啊”。   (10)校东一巷:老渠边,迷你小巷换新颜   校东一巷仅米长,巷子的人行道下,就是被榆次人称为“黄龙江”的灌溉渠。黄龙江最早的名字是“天一渠”,全长11.07公里,始建于年,改建于年。   (11)泰山庙街:“万人坑”控诉日军罪行   街中有座大庙,据说里面供着的是“泰山爷爷”。   年11月,日军侵入榆次后,无恶不作。怕遭日军抢劫,赵淑珍和家人把金银细软藏在裤子里,把裤脚绑好,准备到乡下躲躲。过潇河时,河水将绑紧的裤脚冲开,金银细软全掉进了水里。看看身上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全家人只好取消了逃难计划,返了回来。“日本人一看见穿着破烂的人就抓起来,街坊邻居们平时没什么要紧事,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有一天,日军又在街上抓人。赵三庆从门缝里偷偷往外看,忽然看见自家一个穷亲戚正在街上走,赶紧开门,一把将他拽进来,亲戚才免去一场杀身之祸。年春,日军抓了多位百姓,以这些人传染疾病为由,在赵家院墙外不远的城墙根下,挖了个40米长、20米宽的大坑,把这些人全部活埋进去,之后用水泥封了坑全活埋了!”赵淑珍至今提起那段历史,仍是抑制不住的愤怒。

投稿

商务合作请联系

晋中老乡点下面

↓↓↓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权威医院
北京那家医院专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xw/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