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牛街曾经是全国最大的穆斯林社区之一,从宋元年间许多来自中亚的穆斯林信徒聚居于此,已有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牛街史称“柳河村”、“冈儿上”、“牛肉胡同”、“礼拜寺街”。也有说法,牛街原来是一片石榴园,居民称这里为“榴街”,因为这里回民聚集,主食牛肉,再加上“牛”和“榴”发音相似,于是人们把“榴街”叫做了“牛街”。年,政府对牛街进行了大规模改造。虽然不见了曾经的曲折狭窄的胡同,但街道两旁绿白两色的伊斯兰风格建筑依旧展现着牛街的别样风情。摄影/Mark
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
西起白广路,东至教子胡同
名刹古迹·礼拜寺
关于牛街清真寺的始建年代,史料上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在公元年前后,有一位叫革瓦默丁的阿拉伯“筛海”(伊斯兰教对有名望的宗教学者的尊称)来北京传教,他对皇帝说燕京这块地方以后必将是个兴隆之地,希望能在这里修建一座清真寺。皇帝恩准他在京城南郊建了一座清真寺,即牛街清真寺。
早在牛街清真寺修建之前的唐代,中亚的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经商,之中的一些人久居中国,是中国最早的“回回”。12世纪末,成吉思汗两次西侵,占领了许多伊斯兰国家,俘虏大量穆斯林,并扩充进他的蒙古军队。半个多世纪以后,忽必烈修建了大都城,下令各军就地落户。于是,这些穆斯林随蒙古军队进了大都城,开始在北京城内定居。作为穆斯林,清真寺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牛街上的清真寺开始热闹了起来。
牛街礼拜寺经过10次修缮扩建,总建筑面积平方米,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清真寺。寺院为中国宫殿式建筑,内部装修结合阿拉伯式建筑风格,随处可见《古兰经》和赞美穆罕默德词句的细部装饰,形成了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的独特形式。寺内还藏有《古兰经》阿波文对照手抄本、木刻和明清香炉等珍贵文物。
筛海坟,据碑载,为宋末元初从外国来华讲学的两位筛海艾哈麦德·布尔塔尼和阿里·依玛顿丁,
他们先后病逝于教历六七九年()、教历六八二年()。
大铜锅,清康熙年间建造。原为伊斯兰教斋月贵夜
(第27天夜间)圣会等重大节日熬制肉粥之用。
礼拜寺殿内大门一年四季常开,可却不见一只苍蝇、蚊子,就连小鸟也不往里飞,这其中的因由你知道吗?
传说大明宣德年间,礼拜寺大殿翻修扩建,选做大殿房柁的两根原木取自四川峨眉,坚实如铁,重达千斤。木匠刨木时,原木散发出阵阵香气,闻起来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众人断定这是一对十分珍贵罕见的金丝楠木,取名“龙凤木”。但大明戒律,金丝楠木只能为皇室所用,恰巧当年正在修建景陵,急需金丝楠木。于是官府下令征用礼拜寺的“龙凤木”。
一天夜里,猛然大风四起,雷声阵阵。负责礼拜寺修缮的师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来到寺前,看见从南边走来一位七八十岁的白衣老人,面貌慈祥,一身穆斯林装束。老人说要一观“龙凤木”,并让人取一碗水来。老人喝下水,突然一口喷在原木上。此时,一声雷响,下起大雨,老人也消失在雨夜中了。
转天官府派人来拉金丝楠木,却发现原木毫无香气,与普通木头无异,只好作罢。官兵从牛街撤走后,天空放晴,而此时,这对“龙凤木”再次散发出阵阵清香。
数月以后,礼拜寺翻建完成,两根“龙凤木”成了大殿内的房坨。至于它到底是不是金丝楠木,至今无人考证过。不过,几百年来,大殿里见不到一只苍蝇、蚊子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