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和恪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基本原则。
六大基本原则,以内涵丰富的生态优先观、绿色发展观、生态惠民观、生态系统观、生态法治观、全球治理观,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对“两山”重要理念的进一步丰富深化,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九大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又将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意志。十九大报告和全国生态环境工作会议更进一步明确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即:到年基本建成美丽中国,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
正文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立说,百家争鸣。儒家孟子就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砍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道家学派更是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到明清时期,就连官宦政绩考核中,环保意识也是其中一条硬项。因此,一众地方官员把辖域内的胜景精选汇编为“八景”、“十景”,加以文人书墨传于世,便形成了我们现在各地的古典胜景。本文就文水县明清古邑胜景进行解读。
一、文水县明清胜景的演进
文水县的明清古邑胜景经历了“明八景”——“清初十景”——“清末八景”的演变。文水县“明八景”,最早见于明?成化《山西通志》卷七,“景致?文水县八景”载:“商山叠翠,见山。悬崖瀑布,在商山崖间。隐泉春水,即隐堂洞,见山川。平陵晚照,即大陵城,见古迹。谷口秋风,见山川。石门浪雪,在商山崖间。兰若神钟,寺名,见寺。寿宁怪柏,寺名,见寺,有柏,皆左扭。”明?天启五年《文水县志》卷一,“舆地志?形胜”载:“左带汾、文,右襟龙、虎。商岩雄峙,汾水环流,谷口羊肠。扼雍陕之咽吭,面临西河,北通燕赵,依山阻水,屹然称壮邑焉。邑人撮其胜概为八景:曰商山叠翠,曰悬崖瀑布,曰隐泉春水,曰谷口秋风,曰石门浪雪,曰兰若神钟,曰平陵晚照,曰寿宁怪柏,具有题咏见《艺文》”。
文水县“清初十景”,见清?康熙十二年《文水县志》“胜景”中,将明代“八景”变为“十景”。去了“兰若神钟”,另增加了三景,分别是“石峡藏书”、“泌水名碑”、“郝岭长栝”。而“兰若神钟”保留在“古迹”栏目中。文水县“清末八景”,见清?光绪九年《文水县志》“胜景”中,又变回“八景”。分别为:卜山叠翠、石门浪雪、悬崖瀑布、平陵晚照、谷口秋风、隐泉春水、寿宁怪柏、古刹甘泉。将“石峡藏书”、“泌水名碑”、“郝岭长栝”也放到“古迹”栏目中。
文水县明清古邑胜景的变幻,不单纯是景点数目及景点地域的变迁,就连县志艺文中记载的诗文数目变化也是一致的。明?天启五年县志?艺文篇载“明八景”相关诗文9篇;清?康熙十二年县志?艺文篇载“清初十景”相关诗文39篇,实新增32篇;而光绪九年县志?艺文篇却未增一篇诗文。县志诗文的记载表明,文水名胜是在明代初步定型“八绝”,清初有所变动转为“十景”,文人墨客书写山河风貌,反映境内百姓生活安详,以示地方吏政清廉,局势稳定。清朝末年,外忧内患,满清政权日薄西山,标版政绩的胜景因天灾人祸已经难以全现,地方官员只能依据现存景致和古迹遗存,在官道近郊的文峪河沿岸及西部边山区重新精选“八景”,彰显政绩功卓,但近代社会现状导致诗文鲜传于世。
二、文水县明清胜景的实况
文水县明清景致的魅力何在?竟引得众位文人雅士讴歌书丹。
1、商山叠翠
商山,即“子夏山”,在县城西南25里,因孔子高徒卜子夏设教西河,退老西河于此;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故而得山名。山南脚建有子夏祠堂,旧时春秋两季崇祀。子夏山东起羊沟,西临旋风楼,南到洞沟,北至石堂沟,周长12公里;主峰子夏峰海拔米,南面呈天然古装男性头像。子夏山脉西北-东南走向,山壁峭立,如崩如溃;岩木相间,层峦叠嶂;横垣天际,秀若锦屏。故称“商山叠翠”。子夏山作为子夏西河设教地,全国唯一以“子夏”命名的文化名山,更是三晋儒学“西河学派”的发源地。
2、悬崖瀑布
此景主要集中在子夏山南端隐泉山的隐堂洞附近峭壁区。每逢夏秋之际,雨季来临,无数白练悬挂崖壁,飞泉泻落,浪花飞溅,水气冲天,山水相融,天地一体,胜似人间仙境,博得众多文人骚客的赞誉。由于地理位置的险要,山雨胜景一般人是难以见到的,但隐堂洞前有段崖壁形似垂练,挂于崖前;人们无论何时都能感受到“悬崖瀑布”的壮观。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隐泉春水
明成化年《山西通志》载:“隐泉山,在文水县西南二十五里,汾州西北四十里,山壁峭立,有泉隐没不恒流,因以名山。一名陶山,一名汤泉山,卜子夏退老西河之上,即此地。山有石窟,号隐堂洞,亦曰孑夏室,其东有马跑泉。”隐泉水不只是隐泉山一域,春季泉水充沛,沿山沟泻流,湿润了山涧的花木,也湿润了山下溪涧两岸的草木,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明正德二十二年《无名氏重修河南庙记》云:“文水县治迤南五里,乡名乐村,即古西河地也,乃隐泉之所经。泉流至是而澄清可濯,故名曰“清泉”。此地有茂林修竹三贤行乐之区,临流之上有河东公庙在焉。”河东公庙即子夏庙,子夏庙素有春秋崇祀。这样节气与节日撞一块,便有了文人墨客的诗情雅致。
4、石门浪雪
光绪县志载:“此景在子夏庙西数里。两壁如削,若双阙然。涧水下注,浪如喷雪。”崖半山壁上留有唐代书法家虞世南手迹“石门宕雪”四字。“断崖壁立何年凿,恍若天关一线开。”谷深峡窄,涧泉急湍,水流跌宕,浪花似雪。冬季,身置商峡桥,两端峭壁高耸,万物消寂,风卷残雪飞舞于峡谷,更似瑞雪临门。而此景并非在隐堂洞上,实在隐堂洞前的商峡石门处。“石门”之来历,除此地峭壁中开形似天门,更重要的是与子夏师承孔子有关。在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为推崇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设立了四处著名的书院,分别为:洙泗书院、尼山书院、春秋书院、石门书院,而子夏是带着孔子廻车的遗憾来晋传授儒家文化的。子夏祠里就有碑刻写到:“续得回车留道脉”“西河乐育展宏载,泗水心源一脉来”“来登卜子堂,尼山留道脉”等,便是对子夏秉承先师遗愿,实现道脉传续的如实映证。《曲阜县志》载:“石门书院旧为儒、释、道三教堂。”清乾隆四十年(年)迁佛、道之像于庙东北隅,在原址建大殿,独奉至圣先师像,每年春秋致祭。这样正好与子夏山集儒、释、道三教一体,相对应了。因此,这个“石门”也有借指“石门书院”的意义。
5、谷口秋风
县志载:“在县北二十华里文谷口。两峰相距里余。秋风落叶,此处独迟,晚田不霜。”西峪口村南土坡宋家坟明弘治九年《新建归祭祖茔碑祀》叙述:“本县之北二十五里处文谷口本地居民有姓宋者,累世巨家,和善崇礼。”说明谷口为开栅至北徐石咀头谷口以内,西、北峪口及崖底村一带。秋风也不是秋季刮风,而是秋天的风景。虽为谷口,不是直的筒那种沟谷口,现在修建了文峪河水库,但此处的倒“3”字型河谷还是明显的。这种地形晚秋时分刚好缓和了谷外的寒气,周山层林尽染,谷底晚田不霜;更何况净土宗昙鸾祖师主持的并州大寺就在此处,明之前已多遭崇替,还有不少遗迹留存,如文谷神祠、魏孝文帝庙、千佛崖等。这样独特的地理加上深邃的人文,确实是个令人神往的境地。
6、寿宁怪柏
在县北十三华里北徐村。寿宁是一寺庙,唐天授元年建。《山西通志》载:“宫室,溪亭,在文水县寿宁寺内。”估计这与武后称帝,驾幸并州,回乡省亲祭祖有关。怪柏,是指寿宁寺西柏峁坡上的柏树。明天启五年《文水县志》载:“柏峁山,在县北十三里山隈。建三皇、后土、十代名医、子孙圣母等庙。仲春二日,商贾四集,贸迁有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其山葱郁笼荫,古柏森列,柏纹皆左纽,亦一邑之奇观也。”据北徐村民讲,上世纪50年代初,柏峁坡药王庙周边,柏树尚有五百余株,药王庙拆除后,怪柏逐渐绝迹。今日,二日初二,柏峁坡还有会,但大不如昔。
7、平陵晚照
平陵晚照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此景在县北三十华里的武陵村一带。此处,古为大陵城,建于春秋,为晋国平陵邑治。北魏移县治于旧城庄,然至明代,此地尚遗有北城门楼一座,清代中叶俱毁。另一种认为此景在县东十华里的旧城庄一带。旧城庄西,古照壁留有“此地号平陵”字样,东旧城照壁留有“昔号平陵城原是旧,今存古道壁兰自新。”之句。西旧城学校碑记勒有“西乃平陵章率旧,城徙人杰夙文村。”等辞句。经查证,无论秦汉之前的大陵城,还是北魏改址后的文水古城,县人均习称平陵邑。但“平陵晚照”之景,应是指毁于水患的旧城庄古城。《清代文水县志二种》均载:“平陵晚照,在县东平旧都。元符间(),毁于水患,迁城于章多里。古城虽废,然每至雨霁,遥望城堞,隐隐如睹。”“平旧都”就指旧城庄周边几个村庄。
8、兰若神钟
兰若,佛教名,原意是森林,引伸为寂静、空闲、避热闹之所。这里的“兰若”系指本县的一处寺院——兰若寺,在县南十华里下祠都,明宣德年建。旧传有大钟,声音洪亮。明洪武时,飞至金陵(南京)。本邑举人孙荣先留诗一首赞此景:“模范钲枚金沐清,报晨谁送过空声。三千里外音嘹亮,数百年前事杳冥。莫道徵书来野寺,且看追蠡落江坪。何人牵载悬丹阙,一撞应知海外惊。”文水县是并州的南部重镇,明代前期,北部蒙古兵由永宁州离石出谷川占汾阳掠文水。文水之安危直接关系到并州乃至京城,城南兰若寺钟声回荡,不仅伴随着朝霞共舞,还慰藉民众新的一天安祥生活即将开始。
9、石峡藏书
康熙县志载:县西靛头山中。石壁插天,崖半有石峡,洞内藏陶渊明白莲社文、金刚科仪等书。石峡山,城西二十五里。山谷幽邃,初入甚狭,渐进稍阔,进渐狭,夹坡古柏不可胜数,迤逦而入壁如削,有洞焉,曰石峡洞。旧藏渊明《白莲社文》、《金科仅科仪》等书,今不尽存。崖之两壁,杏桃葱蔚,一望无际。逾岭西南十余里,有黄龙洞,人迹罕到,祷雨辄应。社会实践调查走访中得知,靛头村原有一石峡寺,与南峪口二郎庙、神堂村子夏庙齐名。无论藏书传闻是否真实,但清初确实有不少书生隐居于此,苦读寒暑,谋取功名。靛头石峡距县城不远,幽谷藏古刹,在此处研读不但不受尘世侵扰,还可听禅阅佛,消减读书之苦闷,何乐而不为。书生才子也就留了不少诗赋佳句。
10、泌水名碑
康熙县志载:在县北五里龙泉村。碑系虞世南撰书,阔可数尺,屡奉文取之,愈掘愈下,竟不可出,字亦多剥落。泌水,在县北八里龙泉村北,由东南注文峪河。其水平地涌出,溉稻田十数顷。《寰宇记》谓之神福泉,早祷有应。这个如同攀龙台碑记载如出一辙,且位置也一致。应该是攀龙台碑林景致,而不是某一个碑造的景,也反映出攀龙台应该有不少名家书碑,不过可惜现在碑林明代也没入文峪河谷淤泥之中。年南徐村人在村东文峪河河道挖沙,在13米深坑中发现了一堆石狮子,据专家考证为武则天父亲武士彟墓昊陵石狮,还有龙泉村民挖沙发现的圣历年则天造字大经幢,可见当时在昊陵临近的泌水旁确实存在过一片气势宏伟的碑林。
11、郝岭长栝
康熙县志载:徐南都前庄山岭有栝树一株。相传千余年。高七丈许,阔三十围,枝干蟠古,荫蔽二亩。遇风则声响如涛,虽盛暑坐卧其下,寒气袭人。每值重午日,或有外客密来祭奠。树旁有龙王狐突庙三楹,邑庠生郭珽、郭铉、胡元勋募山民修葺,且更新其像。龙王旧像内有木板一片,上书“大树照平阳府洪洞县李元亨家,万历二年记”。珽、铉不解其故,仍藏于像内。墨客骚人多游览吟咏于此。郝陵即昊陵,应为书版雕工雕刻之误字,昊陵,武则天父亲武士彟墓,在县北十里,则天革命,改墓为陵。
12、古刹甘泉
光绪县志载:在县西南甘泉寺。右祠内有池,方广丈余,澄沏不涸,其味甚甘,故名。上塑神龙,映水如生。寺旁有书院,东崖半为禅院,极幽静,下有洞,以通出入。洞约五十余步,中隔深沟,广丈余,僧设吊桥通之,夜撤桥,盗贼无能逾。既然寺旁有书院,寺内景致优雅,当然也就成为一处清末胜景了。
刘新创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