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史话张新民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

张新民原吕梁电视台副台长

平时粗粗思谋几十年的新闻工作经历,还激情回潮澎湃,觉得有好多东西可以写写。真要动笔写的时候,坐在桌前,又不知从何处下笔,甚至感到平平淡淡,没有什么好写的了。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道:“但一个人要写他最心爱的对象,不论是人是地,是多么使他为难的一个工作?你怕,你怕描坏了它,你怕说过分了恼了它,你怕说太谨慎了辜负了它。”我这时也有类似的感觉,只是写不好觉得没意思,写过了觉得不好意思。新闻工作者嘛,历来就是写别人的,为人作嫁,把别人吹胖了,把自己熬瘦了。写自己难下笔的很。

时间过得好快,刚刚还是小孩子,现在就变老了;刚刚才参加工作,现在就退休了。

时间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悄悄地在改变着一切。

在新闻工作岗位的时候,总是在忙,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考虑人生的方方面面,也没有意识和眼光思考人生的得失,现在有了些许回想,这就是老了的常态吧。

退下来以后,有了时间,怀旧情结凸显,有了回忆,支离破碎的往事,不时萦绕心头。

先部队后地方,跟随时代的脚步,风雨无阻,酸甜苦辣,台前风流,幕后奉献,做新闻工作几十年。兴趣广泛爱好多多的我,虽无多少墨水,可偏偏还爱好看看书,喜欢写写画画,读点喜欢的书,写点细小的感悟,成了长期的坚守。读书没有功利,业余写东西不怎么图发表。偶有小范围的交流,觉得这样充实,觉得这样有点意思。也写过各种各样体裁题材的东西,自己兴致随意写,他人求索尽力为,杂乱的很。写的不少,佳作不多。像个乡野市井文学小炉匠,修修补补敲敲打打,有些小为,不堪大用。

每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离不开新闻。每一个人,都是新闻的传播者和接受者。

而将新闻作为专职工作的人是一少部分。

空军服役期间留影

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新闻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没有什么可值得特别骄傲的地方,更不能认为与众不同或高人一等。所谓“无冕之王”,只不过是说它的工作性质特点,接触面宽,影响力大。任何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是因为新闻作用的特殊,因新闻单位而名。所以就有特殊的职业要求,责任重大,就要格外小心,不敢恣意妄为。道义、责任、良心,常被列为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业要求。

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自己,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几十年经历中,自然有许多的事情难以忘怀。

那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热潮中,我正在中学读书。一天,有同学告诉我,说县小报上有父亲写的文章,我欣喜地急急找到报纸,看到了父亲写的这篇关于下乡工作的报道,有七八百字,文章虽然不长,但对我的触动很大。父亲那时在县文教局工作,被人们认为是有文化有本事的干部,看了文章,觉得父亲真是很了不起,我要是将来也能像父亲一样写出文章能登在报上,那是多值得自豪的事啊。这是还不懂新闻是什么的时候与新闻最直接最近距离最带感情色彩的缘分,可能就是心底朦胧萌动的后来参加新闻工作的最先起点吧。

我们这被称作“老三届”的一代人,在文革中虽然学业受到影响,也有另外的一些收获。比如读了不少的中外文学作品,加上小学时读的《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苦菜花》等小说,对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这对后来从事新闻工作,无疑有兴趣培养、思想启蒙和文化奠基的作用。

那时思想单纯,念书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有出息,将来能不要在农村捣土疙瘩修理地球。那时年岁尚小,也很幼稚,当时看到放电影能经常看电影,开汽车神气,当解放军光荣,就把这三项作为职业向往,有为国读书的热情,没有那种清晰远大的理想。

        

我的新闻工作是从部队开始的。年如愿以偿参军,具体的工作不是由人选择的,一切都是服从组织安排。所以,一路从战士、通信员、卫生员做了过来。年秋,从陆军挑选飞行员,被选上,离开了天津部队到了空军在新疆的航空学校,成为飞行学员。繁重的航空理论学习和体育锻炼,使人无暇顾及其他。年春,调学于西安空军通信学校,改学了无线电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空军部队,到了张家口的一个航空兵师通信修理所当了无线电导航技师。在忙于长波短波超短波各类电台雷达的业务之余,还没有放弃业余的爱好,报名参加了函授学习,读完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也广泛涉猎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坚持了文学的爱好。出板报、写诗歌、参加演讲,在部队的各种相关活动中显露了这些爱好,在大家的印象中,俨然成了一个有文学特长或做行政、政工干部的苗子。领导找谈话,几次征求意见想调整我做行政或政工干部,我又舍不得丢掉无线电这个专业而未改行,内心里还真有点高看技术小看其他的夜郎自大式的单纯幼稚和清高,一直在技术岗位自得其乐地爱岗敬业。后来师机关借调到干部科做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有许多人都说机关领导看上你了,好好干,有前途。我则一点也不开窍,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好,认为机关工作没有一点知识性创造性,成天就是填写表表格格没意思。而看到一些干部拿单位的一些东西送领导以求调动晋升很不以为然,工作告一段落之后,便主动要求回到技术岗位,继续和机器设备、钳子烙铁三用表打交道。那时我还是师里的业余报道员,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一个很不成熟的中篇小说,给《解放军报》写的一个小稿被《军报生活》采用,寄来稿费,在单位引起大家热议,说我如何如何的写东西厉害,其实我清楚,不过如此而已,差得很远。后来师里办了一个干部文化培训班,抽调我当语文教员到延庆部队讲课一个多月。这便成了公认的有点文的方面特长的“人才”。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

年春节,休假回家过春节。军宣传处副处长给我电话,说军里成立写作组,采访全军的重大典型,确定抽调包括我在内的四个人参加,如果个人没有困难,就赶快回部队,走大同,先到军部报到后再回张家口拿东西。

于是,我就提前归队,到大同,处领导领着我去军政委办公室,汇报了我的情况,政委简洁明了地交代鼓励了几句,我表示一定努力。一个基层部队小干部能单独被军政委召见领受任务,是很难得的呀,感到既荣幸又责任重大。

我们军地处战略要地华北要冲,部队也最多。政委是四届人大代表,军长是中央候补委员。在八三年北空宣传工作会议上因新闻宣传工作落后,受了批评,这对于各项工作都走在前面的大军来说,很是说不过去。军里决心要打宣传工作翻身仗,这便是成立写作组的背景。

写作组兵分两路在军内进行采访:一路到某师采访制止劫机外逃事件,一路到某师采访飞行员烈士的妻子马秀娥的先进事迹。我从张家口返回后就和一个干事马上向驻内蒙古的航空兵某师而去。从此走上了专职新闻之路。

这个师的师部和两个团在呼和浩特西边一百多里的毕克旗,另一个团在包头附近的公庙子。我们坐火车到呼市转车到了毕克旗,很快就投入了采访。

部队出飞行事故或其他因公牺牲的事件出现之后,家属工作有时很难处理,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部队的情绪与工作,这事一直困扰着领导们,在一次会议上,一位领导提出:“张春峰牺牲好多年了,一直也没听到马秀娥找过部队……”“哦,是啊,应该了解一下……”这就是我们这次采访的由头。年,飞行大队长张春峰在飞行训练中牺牲,到如今都十三年了,他的爱人马秀娥一直在机场储蓄所工作,带着三个孩子,从来没有找过部队。如今张春峰的战友们有的都当军长、副军长了,他们想起老战友牺牲后,烈士遗属马秀娥三十多岁守寡,从来没有找过部队……

我们的采访在紧张地进行,每日早出晚归,也很辛苦,但进行的有心有劲。四月的内蒙古,春寒料峭,风沙天气真是难熬,每日调车总有不急凑的时候,我们就步行,从招待所到家属区有四五里路,每天走起来好费劲啊,去内蒙时刚穿上的新军用皮鞋硌得脚好疼,脚后跟磨出了血,我在坚持着,我们按列下的一长串的采访对象名单依次进行采访:马秀娥的同事、领导、邻居,张春峰的战友、同事,三个孩子的老师、同学,所有与他们有联系的人尽量都采访到,半个月下来,采访数十人,采访记录十六开纸一百多页,马秀娥这个人物在我们的脑海里丰满起来,军领导的感觉没有错,没找部队的马秀娥,不给部队添麻烦,自己默默无闻克服了多少的困难啊。越来越感到这位飞行员烈士的妻子真是不简单,她的事迹感人至深,整理出来完全可以作为典型教育人们。

和军里电话热线联系着,不断汇报采访进程。根据我们的采访情况,经过集体讨论,确定了和平环境下军人和军人家属乃至全社会怎样面对牺牲,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主题。军里确认了这个典型报道的价值,确定了宣传报道的基调和计划,商定提纲之后,我们用几天时间就写出了通讯、事迹材料初稿。

此后,在北空、空军宣传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报道组不断充实人员,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报道班底,宣传和报道同步进行。内蒙古空军部队的马秀娥事迹报告会在军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也在呼和浩特举行报告会,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台、电视台等主要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内蒙古日报相继发表了我们采写的长篇通讯《她的心还在蓝天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周惠的文章和相关报道,电视专题片《不上蓝天的“僚机”》在内蒙古电视台播出,《空军报》发了长篇通讯《不上蓝天的僚机》和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空军司令员张廷发的文章,形成军地合力宣传局面。在大同军部的事迹报告会之后,作为报告组成员,我们又按北空的安排进京为北空部队大单位作报告六场,空军政治部主任毕浩、北空领导、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王愿坚等领导到会,中央电视台进行了报道,我们把马秀娥的通讯和材料提供给了曾经采访过抗美援朝 的人民日报著名女记者金凤,她写了题为《大青山下》的马秀娥事迹通讯在人民日报发表,我们的通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生活栏目分两期播出。工人日报也登了通讯,有关马秀娥的报道先后在国家、军队、省级报纸、杂志和电视、电台刊播三十多件次。

年轻时期戎装照

马秀娥成为了空军乃至全军有影响的典型,被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并被特邀参加了三十五周年国庆天安门阅兵观礼。马秀娥事迹宣传报道取得了成绩,空军《宣传工作通讯》介绍了我们军重大典型报道的经验,我们写作组的主要成员受到部队的表彰奖励。我也被军政治部记三等功一次,被空军政治部评为优秀通讯员,《关于马秀娥事迹的报道》获空军新闻特等奖。通讯《她的心还在蓝天上》获内蒙古军区、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广播电视厅《八千里边防》征文一等奖。

首战告捷,采访报道出大典型,经受了锻炼,坚定了信心。一鼓作气奔忙在第一线,消息、通讯、评论等写了不少,新闻工作之路一路顺风。

年在京时,在铁道兵部队的弟弟来看我,说正上演路遥的小说《人生》改编的电影,他买了票我们到长安大戏院看,小说写的好,电影拍得也好,震撼人心。路遥的作品给人带来的震撼和思考是全方位的。路遥的作品一如他的人生,加上反映的是陕北农村的事,时空的相近,产生那么多的共鸣,以至于路遥成为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和有关他的书我都要尽力找读,可惜他英年早逝,不无感叹。后来看过路遥和其他人写的《早晨从中午开始》、《姐姐》、《在困难的日子里》、《惊心动魄的一幕》、《夏》、《黄叶在秋风中飘落》、《路遥十五年祭》、《路遥最后的日子》、《路遥研究资料》、《路遥的小说世界》、《平凡世界里的路遥》等,在我的讲课、推荐读书等方面,路遥和《人生》、《平凡的世界》都是我提到最多的。

路遥的写作严谨而认真,既有政治的考量又有人性的深度,既有思想的闪光又有生活的底蕴,他的人物立体丰富平凡而不简单,他的故事生活气息浓厚引人入胜,他的语言鲜活生动,他的感情细腻而真诚,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影响将长久地存在。路遥为写《平凡的世界》,查询了十年的《人民日报》《陕西日报》等报刊,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特别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潘石屹把《平凡的世界》读过七遍,说他的成功就是靠这部书,送弟弟结婚的礼物也是《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是对我们的青春岁月最精辟凝练的浓缩和概括,其典型意义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是少有的,所以才有那么大的影响,那么多的共鸣。我们能从中借鉴和学习的东西很多,路遥的奋斗精神人格魅力和接地气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一直是我新闻之路上的良师益友。经常以路遥的精神勉励自己刻苦努力,借鉴路遥的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年初,为离家近点,我调回驻文水空某师政治部宣传科工作。这是一个英雄的部队,曾经参加解放一江山岛战役,在轰炸大陈岛中有驾机冲向敌阵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壮举。由于战功卓著,英模代表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的接见。84年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就是这个师的师长驾轰六飞机第一个通过天安门上空的。看到师荣誉室里那些大幅历史照片,很觉得光荣自豪。可是,师的新闻宣传工作在北京军区空军垫底,师里着急,我受命于艰难之时,师里寄予厚望。我却正在北京参加解放军文艺社和北空举办的短篇小说创作笔会,一个多月的时间,压力很大的师政治部主任电话催促好几次让我提前回来搞报道。

回到师里后,针对新闻报道落后的现实,我想了不少办法,抽调几个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干部战士成立报道组,加班加点写稿,内外培训联动,带领他们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奋斗,在军地新闻媒体发稿夺得北空第一,使师里的新闻报道工作从后进一跃成为先进,开创了新闻宣传工作的新局面,86、87连续两年新闻工作成绩显著,个人被评为师、军、北空优秀通讯员一等奖,再次荣获三等功,又选为出席师党代会的代表。

年的春天,当兵跨入了第二十个年头,38岁了,突然冒出来要转业的念头。转业,到哪里去呢?虽然这是一生事业和人生的重大转折,可实际上人生事业的大劲已经过去了,只不过是树已长成修剪枝叶而已。怎么去向,还是死脑筋一根筋,当时考虑的还是宣传啊什么的占据主导地位,觉得还是做宣传工作为好,喜欢、爱好、又有经验,便于打开局面做出成绩,当时就想到报社,后来因报社没有职数就转向了电视台。

由于多年的部队熏陶,由于自己的品性使然,对一些人们趋之若鹜所谓有权有势有发展前途的部门,就没有进入我的视线范围,也许想去也去不了,可绝不是吃不上葡萄说酸。在部队时就有点不想到那些所谓的管钱、管物、管人有实权的部门,认为就是填填表格、记记账、清点一下东西、写写总结计划的工作,有什么意思和意义啊,对人们巴结一下,占点便宜捞点好处,真的不上眼,不动心。认为宣传部门能有自己的爱好和发挥特长,那时就是这样的想法,有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的局限吧。当然对任何部门做任何工作的同志都没有小看与轻视的意思。

8月份,如愿分配到吕梁电视台,各种要办的手续相继办完后,我就到电视台去报到。吕梁电视台成立于年9月1日,虽然两年了,一共有二十几个人,每周只播出两晚,自办节目也只有新闻、节目预告和电视剧。报到后没几天,台里就安排我参加《活寡》剧组到兴县去拍电视剧。导演为山西电视台的张绍林、高建国,对我来说,拍摄电视剧是个新鲜的工作,就是跟上学习,我首先明确自己的定位,努力做好应该做的事情,要把到地方的第一步迈好。

剧组直接开到兴县的罗峪口,每个人都发了一套吃饭的瓷缸、盆、碟,吃饭都是大烩菜,大锅饭。每天早出晚归,吃起饭来蛮香。张绍林长我两岁,也是六九年兵,不同的是他当几年兵就复员回地方了,起先是电视新闻记者,后到了电视剧部。他是河北人,到地方工作很努力,做出过许多成绩,人称拼命三郎。张导确实是个事业型人才,对艺术精益求精,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是感冒发着高烧输着液也是躺在木板上熬夜指挥拍戏。所以,剧组风气正,大家都非常努力。

柳林三交镇留影

在晚上休息的时候,我在想,像张导这样拼命工作,哪有不成功的道理啊,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努力认真,就不愁做不好啊。也难怪,张绍林导演后来拍了《杨家将》《水浒传》等大片,获奖多多。

在常人想来,拍电视剧,一定是件愉快的事,其实不然,任何工作,都不是享乐轻松愉快能做好的,而且,往往是越觉得快乐的工作越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方能成功。像那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演员,和当记者一样,所谓的“无冕之王”必须要具备记者的素养这个基础才能行的,天底下绝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拍电视剧当然也是快乐的,特别是把那文字的剧本变成生动的画面,剪辑成有趣的故事,那种各部门岗位的配合协作,日夜辛劳,就有了意义。如同做一桌盛宴,从采购菜粮,到烹调烧烤炖炸,油盐酱醋,葱蒜辣椒,最后形成色香味俱全适合众人口味的丰盛大餐,哪个小的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心有目标,做有劲头,就不觉得苦累了。

我在努力融入这个临时的集体,尽心竭力地不怕苦累奔忙着。有一次胃肠炎了,拉肚子发烧,软的走不动路,我还是吃着药没有请假休息,硬是撑了几天熬了下来。在这里,学习着业务,磨练着意志。张绍林的拼命工作精神,一直是心中的榜样。

我这里把路遥和张绍林特意多说了几句,是因为这两个人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特别值得我们学习。路遥、张绍林对新闻、文学事业的那种神圣感,以整个生命去打造自己的作品;对普通人命运深刻、持久地







































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
北京看白癜风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xw/2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