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通常将名胜地的景物冠以“八景”之称,它们集中体现了当地的风物景观和人文历史,后来更是有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题咏,赋予其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就拿山西来讲,在古代,几乎各州县都有名胜八景,且无一不被时人所称道。然而数百年过去,这些景观有的保留下来,有的已在岁月中湮灭……你了解你的家乡吗?你知道在古代你的家乡有哪些名胜吗?
一起来看看吧!
阳曲县古八景
明、清时阳曲县为山西省会和太原府治,治所在今太原市城区。太原古称晋阳,故阳曲八景亦称晋阳八景。
烈石寒泉
窦大夫祠
位于上兰村汾河出峡处烈石山口(今属太原市尖草坪区)。其地山势陡峭,悬崖相对,状似山石之开裂而使汾水流出,故称裂石山、裂石口、亦称冽石,今多作烈石。烈石山下苍岩石隙中有泉涌出,旧志称其“大小正侧不一,汇而为潭,方广数丈,清澈异常”。因水温较低,夏日以手触之亦觉冰凉,故称烈石寒泉。寒泉左侧有纪念晋国大夫窦犨的窦大夫祠,亦称烈石神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门积雪
天门关位于阳曲县凌井沟沟口,是省城太原通往晋西北的主要交通要道,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传说北宋杨六郎曾镇守此关。两岸峭壁千仞,危峰入云,冬日积雪凝结成冰,晶莹剔透。
崛围红叶
崛围山位于太原市西北20余公里,旧属阳曲县,今属太原市尖草坪区。山势陡峭,峰峦叠翠,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山顶有始建于唐代、今存主要建筑为明代遗物的古刹多福寺和傅山读书处,寺旁缓缓清流蜿蜒而下。每当暮秋霜降,满山红叶尽成朱紫,为登山赏叶游览胜地。
(注:据参考资料,崛围中的“围”字应为“山围”,由于目前字库尚未收录,所以暂用同音字“围”代替)
汾河晚渡
汾河源于宁武管涔山,纵贯山西省境中部。清道光版《阳曲县志》载:汾水为东西往来要津,当日薄西山时,河底沙土凝结,轮蹄步担,临流竞渡,平稳无恙。
土堂怪柏
又称土堂神柏,位于今太原市尖草坪区土堂村西。土堂净因寺又名大佛寺,始建于北齐,金、明、清多次重建重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依山而筑,东临汾水,旧时院旁翠柏丛生,枝干虬劲,长势奇特,故称土堂怪柏。
双塔凌霄
双塔位于太原城东南郝庄村(今属太原市迎泽区)永祚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北塔建于万历四十年(),均为八角十三层,砖砌楼阁式仿木结构建筑。两塔相距46.66米,南塔高54.26米,北塔高54.78米,其高度为全国双塔之最。两塔内皆有阶梯踏道,可盘旋登顶,凭窗远眺,太原风光尽收眼底。
巽水烟波
巽水即今太原市儿童公园文瀛湖。南、北两湖相通,中间架有拱形石桥,湖水面积约4万平方米。儿童公园俗称海子边公园,是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市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惟一公共园林绿地。明时称海子堰,北湖称圆海子,南湖称长海子,系东南半城雨水汇集而成的两片积水。清朝康熙年间,积水泛滥成灾,危及民宅,官府遂将圆海子与长海子挑通,疏通水道,导水出城入汾河。因海子堰紧临山西科举考试的贡院,相传科年水盛,邑中中者必多,遂将这片海子改成文瀛湖。又因文瀛湖地处太原城东南巽方,故称巽水烟波,为阳曲县古八景之一。
西山叠翠
西山即太原城西之山,蜿蜒罗列,俨若屏障。旧志称“晨霞夕晕,幕雨朝烟,翠色如流,皱纹可辨”。
太原县古八景
隋开皇十年()改晋阳县为太原县,宋时曾易名平晋县。明、清时太原县治在晋阳古城南晋源镇,民国年间一度称晋源县,所辖范围包括今晋源区、小店区。年撤县设区,年成立太原市南郊区。今为太原市晋源区,县级建制。
五峰聚秀
五峰即五龙缠,又名妙尖山、庙前山,《隋图经》称婴山,为太原西山主峰,海拔.8米。山势峭拔,山脊向汾河谷地延伸,为今太原晋源区与古交、清徐之界山。清道光版《太原县志》载:“五龙缠与青崇岩三县寨对峙环列,无有不秀,而势皆朝拱此山,山径幽深,人迹罕到。”
八洞环青
八洞指龙山道教石窟。龙山位于今晋源区西镇村西2.5公里处,海拔米,南连悬瓮山,西接天龙山。山巅原有唐代建造的道教昊天观,俗称静居观。其东侧不远处有石窟群,有唐窟两孔、元窟五孔、明窟一孔共八洞,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道教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潭写翠
景指晋祠流水。晋水主要源泉难老泉为晋祠三绝之一,由悬瓮山底断层岩中涌出,水清如玉,长年不息。唐代大诗人李白游晋祠时留有“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的千古名句,故称清潭写翠。
古塔凌苍
古塔即阿育王塔,位于古城营村东原慧明寺内。始建于隋仁寿二年(),传为八万四千座舍利塔之一。古城营村一带的晋阳古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阳古城始建于春秋晚期,宋灭北汉时火烧水灌,使千年古城化为废墟,阿育王塔也在这场战争中毁圮。宋咸平六年()重修,元末又毁。明洪武十八年()将原九级砖塔改为砖砌喇嘛式塔,塔身为宝瓶式,塔总高25米。旧志称“遥而望之,侵入云霞之间”。
蒙山晓月
蒙山在今晋源区开化峪南、风峪以北,主峰海拔米。相传汉刘聪攻刘琨不克,掠晋阳之民踰蒙山西遁。旧志称此“山最高,与悬瓮、方山鼎足而峙。每当晴晓,月掛峰头,清寒彻骨”。
汾水秋波
汾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境。旧志称在太原县境凡七十八里,有北堰、中堰、南堰。古时汾河水量很大,夏秋洪水常暴涨暴落。
白龙时雨
天龙山位于晋祠镇西南,因北齐所建天龙寺而名。四周山峦起伏,遍山松柏葱郁。据旧志载,天龙寺左有白龙洞,深丈许,洞内一泉称白龙池,为祷雨之所。
卧虎晴岚
清道光版《太原县志》载:“卧虎山在县西南七里,积石巉岩,状若伏虎,因之名之。生石灰。”
清源县古八景
清源县于隋开皇十六年()置县。年清源县与徐沟县合并为清徐县。
陶唐古迹
位于今清徐县城东南20公里孟封镇尧城村。尧城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土砌城墙遗址为明代建筑。清光绪版《清源乡志》载:“陶唐城在城东南三十里,旧传陶唐氏自涿鹿徙居此,或云陶唐造历之所,今尧城镇。”
汾河晚渡
汾河由太原市晋源区进入今清徐县,境内流长19.5公里入文水县。清光绪版《清源乡志》载:“米阳桥在城东七里,即八景中汾河晚渡也。旧为善桥,创建于康熙十七年及雍正十年。”
东湖夜月
东湖位于今清徐旧县城东部,系天然淡水湖泊,传形成于明代末年。今有水面亩,水深平均3米。水清面广,风景秀丽,有柳堤、葡廊、草坪、船坞、湖心岛、石桥、凉亭、曲径及仿明清建筑文源楼。月夜泛舟湖中,别是一番情趣。
西岭香岩
香岩寺俗名无梁殿,位于今清徐县城西4公里处东马峪香岩山腰,创建于金明昌元年()。其地两山夹峙,峰峦陡峻。现存主体建筑无梁殿为金代原建,由石条抹角藻井叠成。寺内现存明、清碑刻、铁佛、木雕彩像、泥塑像大多保存尚好。
平泉流碧
平泉位于今清徐县城北2.5公里处平泉村南,又称不老泉、清源水。据旧志载,平泉原有二池,相距数十步,一出赵简子庙前,名无底窟;一出龙王庙中石洞,名泉眼,水清可鉴发。
中隐环青
中隐山位于今清徐县城西北3公里处,海拔米。山势四周峰峻,中间隐矮,故名中隐。山中有清泉寺。满山青翠,泉水澄澈,花木繁盛。
青堆烟草
今清徐县柳社乡青堆村东南皇葬地内有蛮王墓。据旧志载,蛮王名梅安,为南北朝时云南一带少数民族首领,正平元年()赴北魏京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朝见太武帝拓跋焘。返回途中路经清源县,暴病死于青堆村。当时墓地建筑规模甚大,以青砖砌成,并建有底下厅室,长年派人守护。远望墓草萋萋,青烟袅袅,故有青堆烟草之说。
白石云松
白石山位于今清徐县城西北5公里处,海拔米,因白石累累而名,峪中有白石河流出。
徐沟县古八景
徐沟县金大定二年()设县,年与清源县合并为清徐县。
花县晓钟
花县晓钟指旧时如花似锦的徐沟城中悬挂的大铁钟。据旧志载,金天德五年(),县东李青村铸万斤重铁钟,悬挂于村中大历寺。后金水河涨发,寺毁钟埋,杳无知者。过百余年,村民夜中忽闻沙中声如牛吼,次日启沙挖掘,乃旧所铸钟。遂悬挂于徐沟城内酂城侯祠,晨敲暮击,以晓居民兴寝,故名为晓钟。声音洪亮,百里可闻。相传明晋端王闻声心羡,遣百夫前往徐沟搬迁钟,抬不动,便将钟上最响的凤耳敲掉,此后钟声不似前洪亮。
谯楼晚照
谯楼即旧时徐沟城之南门楼。每当黄昏傍晚,万象幽暗,夕阳余辉犹照其上,故名之为景。
金水春澜
金水河古时亦称涂水,与象峪河分绕徐沟城而过,今已断流。光绪版《徐沟县志》载:“冬时水涸,秋夏绕城如带,春和时潆环旋折,浮光耀金,桃花映浪,杨柳侵波,红绿相杂,映人心目。且雉堞影其中,仿佛蜃楼海市;日月照其上,依稀紫电金蛇。”金水河南畔旧有金河书院,建于清同治元年()。
泮宫台阁
泮宫即古代学宫,位于徐沟城西,其内尊经阁贮历代书籍,今已不存。旧志称此阁位置最高,俨若层峦,故列为一景。每当星辉月映之时,遥望其上,隐隐然如云影,霞光环绕闪烁。至若春明秋爽登阁远眺,百里景色宛在指顾间。
层云叠翠
层云台即徐沟城东南文昌阁。旧志称台高百尺,宛出云间,且三层叠筑,纵横峥嵘。时登其上,俯平畴之旷衍,览雉堞之参差,万景罗列,有置身平步青云之感。
池柳环烟
网络配图
清光绪版《徐沟县志》载:“旧传徐沟城周围有垂柳数百株,曾列为景。”然日夕年深,柳衰池塞。三韩赵公莅徐博考古迹,筑城凿池,引流种树,旧景重现。长柳密叶,回环荫翳,春和景明,风条烟袅,鳞游绿水,黄鹂唱和,仿佛一幅春郊行乐画图。
甘泉平涌
网络配图
徐沟城周围古时虽地平水浅,然土壤碱化严重,井水多苦涩。清朝光绪年间,惟城内西南隅有甘泉平地涌出,涓涓长流,澄清而味美,时有野鸟奇禽啄于其中,轻烟薄雾笼罩其上。此泉邻碱泊,泊面盐卤上浮呈紫绿色,而甘泉流入另有清光一道。甘泉民国年间逐渐断流,20世纪50年代枯竭。
白龙古甃
徐沟城北十里许旧有白龙庙,庙中有井,井上有亭,人称古甃灵泉。旧志载“泉水澄澈,映人眉宇,久视之宛若有蜥蜴之形游泳于其内,或潜或浮,隐见莫定,故相传以为龙焉”。“遇旱祷雨,有祷即应”。
本文编辑:老虎
本文参考资料:《山西古代州县八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老日家电台老家电台,每日有约。今天为您讲述的故事是:虽然性格软弱,却能一生富贵——苗晋卿
活跃在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朝政治舞台上的苗晋卿,虽然位极人臣,官至宰相,终其一生,却没有什么大作为。点击左下方蓝字“阅读原文”,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这么好听的故事,你不听一下吗?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