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启五年《文水县志》有这么一段话:古邑文水“左带汾、文,右襟龙、虎。商岩雄峙,汾水环流,谷口羊肠。扼雍陕之咽吭,面临西河,北通燕赵,依山阻水,屹然称壮邑焉。邑人撮其胜,概为八景:曰商山叠翠、悬崖瀑布、隐泉春水、谷口秋风、石门浪雪、兰若神钟、平陵晚照、寿宁怪柏。”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描述了古邑文水的位置概貌,一层点明了古邑文水八景。位置概貌诸多志书上均有记载,不再赘述,现单就古邑八景作一探究。
八景之一,商山叠翠。商山早名“隐泉山”,因孔子贤徒子夏设教西河,退隐干此,改称“子夏山”。又因子夏姓卜名商,所以也叫“卜山”、“商山”。子夏山居县城西南二十五华里,神堂村北,方圆二十四华里,山壁峭立,秀若锦屏,故称“商山叠翠”。
清人,王毓秀有诗赞曰:
卜山叠翠
层峦一片绿云浓,子夏祠堂在北墉。
东接晓光凝翡翠,西衔晚照长芙蓉。
漫看虢虢苍溪水,乍见竦竦碧献松。
我欲采芝旬日往,恨无角里可相从。
子夏山名胜中最著名的为“隐唐洞”,系子夏隐居之所。“距地面百余丈,蹑石栈而上,十分险峻。其洞高有三丈,深约四丈,洞内有一窟,方宽丈余,深不可测,相传可直通陕西,然未敢有深入者。”子夏后多有隐士在此布道修行,隋代洞旁凿石室两孔,门上刻有“将勤补拙,以俭助贫”联楹一幅。明代曾有号为“庸农子”的居士,修道于此,坐化而终。
八景之二,悬崖瀑布,就在隐唐洞前。每当夏秋之季,山雨充沛,隐唐洞千仞山崖,飞泉泻落,浪花飞浅,引来许多文人骚客的赞誉。明代举人王益爵写道:“南崖如削倚空悬,云顶飞来万丈泉。骤若雨声鸣岐外,忽惊电影落岩前。”寥寥数句,悬崖瀑布胜景历历在目。
八景之三,石门浪雪,在隐唐洞斜上方,两壁如削,若双阙。涧下水注,浪如喷雪,形成子夏山上另一奇观。隐唐洞对面的半山壁上留有唐代书法家虞世南手迹“石门宕雪”四字。“宕”有拖延、停留之意,更写出浪花似雪,飞舞、跌宕之气势。明代文人也有描述:“断崖壁立何年凿,恍若天关一线开。万里朔风鸣石窟,三冬飞雪洒岩埃。倒金银汉翻空下,怒卷霜涛拍岸来。莫道寒威雕卉水,还应积润满川隈”。
八景之四,隐泉春水,子夏山原为隐泉山,山因泉水而令名。古县志记载,东畔有马跑泉。山麓有泉澄清可濯,而不恒流,至春时水独盛,抑或就是隐泉春水一说。上世纪60年代,县人在这里修筑了水库,古人手书“石门宕雪”和隐泉春水之景都淹没于水中。但今日之景也不亚干昔日,水库区绿水青山,鸟语花香,锦鳞跃波,宁静宜人。也有人认为马西的白玉名酒、女皇贡酒,清醇可口与隐泉水系有关。
古邑八景,子夏山占有四景。历经两千余载,多少先达探访、追崇,留下不少遗迹、诗篇,时至今日,仍未见衰,令人叹嘘。
八景之五,谷口秋风,在县北二十华里文峪口,也称石嘴头。两峰相距里余。上世纪60年代,此处修筑文峪河水库大坝。“秋风落叶,此处独迟,晚田不霜。”对此《乡音》第4期宋敦修老师的《北徐村》一文,作了详尽的描述:从文峪河河谷至北徐村南,南北横跨二里半,只要天晴,晚10时许,便会刮起三四级西北风,直至翌日清晨八九点。借此风,空气中的水分不易在叶面上结成霜露,有助于这一带庄稼一年两熟之优势。明,举人孙荣先赞此景曰:“嘉禾寒露迴暄味,古木秋风助晚妆。黄叶纷纷飞大地,青新北谷另时光。”
八景之六,寿宁怪柏,在县北十三华里北徐村。寿宁是一寺庙,唐天授元年建。明洪武年间,思贤、能仁、中林、洪腾、梵天、慈腾六寺并入,形成香云缭绕,钟馨相闻,巍巍壮观的寺庙建筑群。《山西通志》载:“宫室,溪亭,在文水县寿宁寺内。”估计这与武后称帝,驾幸并州,回乡省亲祭祖有关。怪柏,是指寿宁寺西柏峁坡上的柏树。明天启五年《文水县志》载:“柏峁山,在县北十三里山隈。建三皇、后土、十代名医、子孙圣母等庙。仲春二日,商贾四集,贸迁有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其山葱郁笼荫,古柏森列,柏纹皆左纽,亦一邑之奇观也。”据北徐村民讲,上世纪50年代初,柏峁坡药王庙周边,柏树尚有五百余株,药王庙拆除后,怪柏逐渐绝迹。今日,二日初二,柏峁坡还有会,但大不如昔。
八景之七,平陵晚照。平陵晚照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此景在县北三十华里的武陵村一带。此处,古为大陵城,建于春秋,为晋国平陵邑治。北魏移县治于旧城庄,然至明代,此地尚遗有北城门楼一座,清代中叶俱毁。另一种认为此景在县东十华里的旧城庄一带。旧城庄西,古照壁留有“此地号平陵”字样,东旧城照壁留有“昔号平陵城原是旧,今存古道壁兰自新。”之句。西旧城学校碑记勒有“西乃平陵章率旧,城徙人杰夙文村。”等辞句。经查证,无论秦汉之前的大陵城,还是北魏改址后的文水古城,县人均习称平陵邑。但“平陵晚照”之景,应是指毁于水患的旧城庄古城。《清代文水县志二种》均载:“平陵晚照,在县东平旧都。元符间(),毁于水患,迁城于章多里。古城虽废,然每至雨霁,遥望城堞,隐隐如睹。”“平旧都”就指旧城庄周边几个村庄。明代举人孙荣先诗也说明这一点:
平陵晚照
峪水齿平原,荒城废久矣。
每从积雨余,树射斜阳紫。
隐隐层堞悬,行人多误指。
蓬莱阁未登,竟亦见云市。
八景之八,兰若神钟。兰若,佛教名,原意是森林,引伸为寂静、空闲、避热闹之所。这里的“兰若”系指本县的一处寺院——兰若寺,在县南十华里下祠都,明宣德年建。旧传有大钟,声音洪亮。明洪武时,飞至金陵(南京)。本邑举人孙荣先留诗一首赞此景:“模范钲枚金沐清,报晨谁送过空声。三千里外音嘹亮,数百年前事杳冥。莫道徵书来野寺,且看追蠡落江坪。何人牵载悬丹阙,一撞应知海外惊。”
清康熙12年《文水县志》“胜景”中,把明代“八景”变为“十景”。此十景去了“兰若神钟”,另增加了三景,分别是“石峡藏书”、“沁水名碑”、“郝岭长括”。清、光绪9年《文水县志》中,又将“十景”变为“八景”。分别为:卜山叠翠、石门浪雪、悬崖瀑布、平陵晚照、谷口秋风、隐泉春水、寿宁怪柏、古刹甘泉。因受文题所限,暂不研讨探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