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梁锦阳是本县梁家堡人,在元朝时官至左丞相万户上将军,五路都元帅,并被封为奥达鲁花王。梁锦阳的墓地位于梁家堡村西,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有多个墓冢。墓地中除了安葬着梁锦阳以外,还有他的子孙,他的墓地前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石柱,神道碑,舞台等陪葬品。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因为要修建棉花收购站,该墓地就被毁坏了,相关的陪葬品也随之埋到了地下。
人物事略:
梁锦阳:大元倚重之臣
蒙古人统治中国后,建立了大元王朝,当时将民众分为四等,其中汉人居第三等,因此汉人出仕再出将入相比登天还难。但也有出类拔萃之人,文水人梁锦阳当属其中之一。
年,梁锦阳考中进士,便被朝廷遣派处理军务。是金子总会发光。熟读兵书的他在军事行动中屡建奇功,随即声名鹊起,直至被当朝右丞相伯颜看重,伯颜也就成了梁锦阳的“伯乐”。
在伯颜的举荐下,梁锦阳被世祖忽必烈提拔为左副使,负责军中水运事务。梁锦阳的一个漂亮战是攻打军事重镇“襄阳和樊城”。襄樊城高墙固,固若金汤,一时很难攻下。年,梁锦阳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在江心筑起万人台,以围为攻,几年后,襄阳守将主动献城投降,不久,樊城也被攻克。
襄樊之胜,为元军灭南宋打开了“缺口”,又经过几次战役,梁锦阳战功显著,被擢升为左副帅。
面对元兵压境,南宋朝廷派使与元修和,梁锦阳缜密分析后,建议接受议和。可停战刚刚半年,忽必烈急令梁锦阳南征攻宋,梁锦阳坚持自己的主张。违约之事不能做,攻打时机未成熟。惹得元世祖十分不悦。梁锦阳做好了“抗旨不遵受死”的准备,他鼓励将士冷静观察时向变化,伺机而动,并认定南宋灭亡时间不会太长。他的分析令将士们十分佩服。
元世祖称帝后,对梁锦阳更加信任,表现之一就是,能采纳他的正确建议,蒙古人骁勇善战,打仗总想速战速决,在灭南宋时,梁向世祖建议:武力征服不见得效果好,最好的办法是,施德政布民惠,理顺人心;重用贤能之人,积聚才气;安抚少数民族,巩固边防;整修军械,见机行动。
世祖虚心采纳建议,特别重视对人才的尊敬,当即任命梁锦阳为江淮南北路文英武饬沿谕使,并赐金虎符给予重权。
他在镇守吴江之时,很爱军民的称道。当时军饷馈发,梁便自己献出一千担粮食给予急救。江上因军队来往频繁,所乘船只不够,梁便用自己的俸禄造船百艘供军民使用。一时间,吴江军民对梁十分仰慕,尤其受百姓爱戴,曾遭同僚嫉恨。
他后来参与攻打辽东,伐宋于临安,治理军队纪律十分严明,所过之处,民安不惊。大元一统中国后,梁锦阳被提拔,升任顺天,东宁,太原,延安,京兆等五路元帅,其中文水到太原路,他对家乡也施恩善惠。
年,梁45岁时,请辞回乡,但未被允许,皇上只允许他回文水梁家堡修坟。年,梁70岁时告老返乡,迁居梁家堡村,过了隐居生活,8年后即年,梁锦阳辞世,享年78岁。帝封“奥达鲁花王”,并谥号为“文宪”。
直到现在,下曲镇梁家堡村人不谈论“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鞑子即蒙古人的别称,不允许上演讽刺元朝的戏剧,足见梁锦阳后人对先祖的尊敬。
历史墨迹:
梁锦阳神道碑记
(翰林院侍读学士揭傒斯撰国子监祭酒吕思诚书)
大元左丞相兼征虏大将军,总督三边,五路都万户,威震四夷大元帅,敕封奥达鲁花王,谥文宪.
来源:文水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