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ldquo四大镇八小镇七十二

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153159.html
文/郭宗立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交城城内学校教书,县教研室有位范世慧老师是文水徐家镇人,他博学多才,好谈古论今,每当谈起文水,便说到“四大镇、八小镇、七十二个对对村”,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可叹当年自己年轻气盛、才疏学浅,对他的话未引起太多注意。八十年代末,我回文水教研室工作,长年下乡听课、讲座,跑遍了文水的各个学校,对文水的乡镇、村落有了进一步了解,然而何为四大镇?何为八小镇?何为七十二个对对村?人们总是莫衷一是。九十年代末,有幸得到一部《文水县志》(年版),书中记载了文水的“古镇、对村”,现摘录如下:

  

古镇对村

民国以前本县有四大镇、八小镇、七十二个对对村之说。

四大镇指孝义镇、下曲镇、西社镇、开柵镇。

八小镇指南武镇、石永镇、徐家镇、大象镇、东城镇、南庄镇、原东镇、石侯镇。

对对村指以村庄位置的方向、前后、大小而成对的村。全县有三十六对,七十二个村。

南北成对的有南关、北关;南冀周、北冀周;南徐、北徐;南峪口、北峪口;南武家坡;北武家坡;南武度、北武度;南苏家堡、北苏家堡;南武涝、北武涝;南张家庄、北张家庄;南夏祠、北夏祠;南明阳、北明阳;南胡家堡、北胡家堡;南安、北安;南白家庄、北白家庄;南贤、北贤;南齐、北齐;南辛店、北辛店。

东西成对的有东冀周、西冀周;东龙泉、西龙泉;东宜亭、西宜亭;东夏祠、西夏祠;马东村、马西村;东旧城、西旧城;东庄村、西庄村;东固邑、西固邑;东北安、西北安;东郭家堡、西郭家堡;原东村、原西村;东石侯、西石侯;云周东堡、云周西堡;东城村、西城村;东陷家沟、西陷家沟。

前后成对的有前周家山、后周家山;前中渠、后中渠。

大小成对的有大城南、小城南;大南峪、小南峪。

    

上述一段文字,对文水的古镇、对村从时间上、内容上有了一个明确的界定,然而做为一个熟悉文水村镇的人来说,仍会产生一些疑问和思索:“四大镇、八小镇、七十二个对对村”一说到底产生于何时?是怎样形成的?四大镇中为什么有西社镇?八小镇中的东城镇、原东镇、石侯镇去了哪里?七十二个对对村现在还有多少对?有些对对村为什么没有了?这些村镇演变的过程会说明些什么问题?等等。为此,笔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知道,文水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西峪口一带狩猎采集,春秋时为平陵邑,隋更名为文水县。文水自古山河竞秀,人文深厚,村镇繁华,财丰民淳。据光绪九年()《文水县志》记载,明、清时代文水实行坊都制。城设坊,关设厢,乡村设都。县城以中央大市楼为中心,分东、南、西、、北4街,设5坊管辖。各坊、厢除管理城、关外,还领属乡村若干都。明代全县编户79坊都,清代70坊都。如:开栅镇为开东都,属南关厢辖;下曲镇为李端西都和李端东都,西都属武修坊辖,领属下曲村、下曲庄各半村;温云村为温云都,属明武坊,领属村为温云、南庄(当时南庄还没温云大)。所谓的“四大镇、八小镇、七十二个对对村”一说,志书上并没记载。因此推断它的产生应该是来源于民间,年代应该是明、清。旧时文水有个《数村村》的跌杂则节目,围绕县城由西向东拓展开来,把文水的多个村庄都一一说完,还加一些掌故、笑话,生动有趣,尤如今天的“脱口秀”。古镇对村或许就是来源这些民间作品,因简短、易记、涵盖力强,所以一直流传至今。

四大镇中的开柵、孝义、下曲三镇是大家所熟悉的。开栅镇距县城北10公里,为文水北大门。古称“开阳”,又名“栅城”,宋改称“开栅镇”,素有“文北重镇”之称。开栅旧有三街、六寺、七道门,商贾云集,贸易繁荣,曾被誉为“小北京”。从古至今,一直为本县四大镇之一。孝义镇距县城南7公里,南面与汾阳接壤,为文水南大门。据明代万历年间碑文载,该镇曾为鬼市、中义、南夏祠三村,后合称孝义镇。旧四周有土城、堡门、子夏庙、西寺等古建筑,现仍有东、西、南、北古大街4条,小街9条,十字大街中心有古市楼1座。明、清及今,集市贸易繁荣,每年有6个庙会,有双日年集,是文水南部物资集散的交流中心,也是文水历来的大镇之一。下曲镇位于文水东南,距县城15公里。南面自古有通往平遥、汾阳的大道,东西是昔日通往文水、祁县的官道。下曲镇古称李端镇,明永乐年间因汾河故道在此弯曲,故名“下曲”。下曲自古“庙多、会多”,原有北魏的宝界寺、唐、宋的汤王庙、三清观;村中心临街多是古式排厦铺面,一年庙会8个、历来是文水东南一带集市贸易繁荣之地。下曲镇最出名的是明末王后槐开办的“枣香书院”,锦延多年,人才辈出。

与开柵、孝义、下曲三镇不同的是西社镇,因为它早已既不是乡、也不是镇,历史的尘埃掩埋了它昔日的辉煌。西社镇位于文水东北,汾河西岸,距文水县城30公里,与清徐、祁县相比邻。明、清时西社为汾河渡口,经榆次远出的商旅、货运骆驼都在这里集结、转运。客栈云集,商铺林立,是文水东部边沿区的交通、集贸中心。据当地人介绍,早些年村里搞农田水利建设,挖出的房基、渡漕有10多米深。然而,到民国朷年,路经祁县的同蒲铁路通车,汾河漕运逐步停止,文水东北部的集市、交通逐渐由西社转到南庄。因而,文水一带也有把南庄镇作为四大镇之一的说法。

文水八小镇中的南武镇、南庄镇今天仍为乡镇所在地。南武镇也称小城南,可能与村址在旧县城之南有关;南庄镇在清末民初迅速发展,超过温云、替代西社,实际已入四大镇之列。这两镇从政治、经济、交通、教育等方面不减当年。徐家镇、石永镇、大象镇近几十年来行政上虽没设乡建镇,然在文水人的心目中仍是集镇之地。徐家镇位于县城东南边界,是去平遥古城的必由之路;石永镇有明初古市楼,永远是文水人的骄傲;大象镇历来为文水重镇,年1月12日,驻本镇阎军包围云周西村,杀害刘胡兰,从此,胡兰镇崛起,大象镇隐退。东城镇即东城村,在文水人的记忆中好像从没称过镇,但县志中有记载,说该村原有城堡,周围一里二分。明、清为东城都,领辖西城。文水解放前夕,西城为中共文水县委所在地,之后,西城自然为乡镇之所,东城只能为村了。八小镇中的原东镇、石侯镇是划入外县的两个镇。县志记载:年,文水县汾河以东的原东、原西、固邑、里村、思贤、苗家堡、马家堡7村划入祁县;冀家堡、韩武堡、韩武3村划入清徐县。划入祁县的原东即为原东镇。年,文水县西石侯划入交城县,交城县的苏家岩、庄头2村划入文水县。西石侯即石侯镇,它和东石侯村相对,磁窑河从两村中间缓缓流过,但西石侯比东石侯大的多。

近百年来,文水七十二个对对村也发生了不小变化。东、南、西、北四个冀周村合为一个冀周村;南北苏家堡合为苏家堡;南夏祠并入孝义镇;东西龙泉村合为龙泉村;前后中渠村合为中渠村;东固邑、西固邑,原东村、原西村划归祁县;西石侯划归交城。现在文水只有二十七对,五十四个对对村了。

岁月悠悠,时代更迭,文水古镇对村的演变过程正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上了些岁数的文水人都知道,单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文水的行政区划改过多少。上世纪50年代,先是区村制,后是乡村制,最多的曾设53个乡。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全县设18个公社。80年代中改为乡镇制,全县设7镇、11乡,后撤乡并镇,改为7镇、5乡。我们所研究的文水“四大镇、八小镇、七十二个对对村”,应该是定格在某一时期的产物。之所以文水人代代传诵,一说明它历史辉煌,二说明它简单、易记。我写此文,是表示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历史的念想。

                  郭宗立    

文水县宜儿村人。现在文水教研室工作,曾发表教研教学论文多篇,参与《文水教育志》、《东南街小学校志》、《城镇中学校志》的编写工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wh/55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