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杂字从字里行间感受那时的山西

近日,《清至民国山西杂字文献集刊》(20卷本)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和热议。

杂字是一种什么样的读物?

它在社会上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和价值?

两位杂字搜集整理和研究的专家为您揭秘这类尘封已久的识字课本。

山西杂字:

从字里行间感受那时的山西

王建军刘涛

明清以来,杂字文献在民间底层传统社会广泛流传,是一种除《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以外的启蒙教材。

其主要功能是识字,此外还有思想道德、人生经验、知识技能等内容的灌输与传授。

传统社会杂字文献在山西民间底层社会流传之广,种类之多,远超出了周边省区的数量,而且极具山西地域性特征。

例如《音代山西杂字》,书名页天头署“商学快览”,除了识字,开篇描写传统社会商贸行业知识:

人生世间,耕读当先,生意买卖,图赚利钱,学会写账,再打算盘,天平戥子,纸墨笔砚,升合斗桶,一秤两端,明斤明两,不哄不瞒,冷蒸热买,现吃现端,芝麻打油,苏子一般。

又如《使用杂字》详细日常生活,罗列日常用字:

铺内什物,秤尺斗斛,粉柜架阁,板橽水植,开张铺面,收拾货物,买卖相交,绒线胭脂,绿蓝娟兜,取敛把束,典赁赊放,粜籴米麦,黄钱纸马,干姜花椒。蜜蜡香茶,嵩县蛤蚡,绵茧系絮,绫罗缎匹,绫纱手帕,真色皂绵,叁梭洗白,金银钱钞,铸?铁铫,家内什物。

据孔夫子旧书网所销售的及国内主要杂字文献收藏者从民间搜集到的山西杂字进行约略统计,其数量不少于册种之多,如果加上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修订本、增订本、改订本至少在种以上;

且目前在各类图书市场上屡有刊刻、手抄孤本杂字文献的出现,可见其数量还在不断上升,这足以说明山西杂字文献的流传之广,存世数量之多。

全面收集、整理和研究山西杂字文献,对历史学、民俗学、汉语言文字学、文献学等都有重要意义——

杂字文献记载着丰富的民间习俗与传统文化

山西杂字文献记载了传统社会衣食住行、日常习俗、民间信仰等各种内容,这宗文献可以称得上是传统社会的记忆库,将成为山西人心中无法抹去的乡愁。

以流行全国的山西《方言杂字》为例,全书内容按天文、时令、地理、城郭、官府、祠庙、住宅、花草、菜蔬、果品、禾稼、禽鸟、畜兽、宝货、衣服、器用、饮馔、人物、宗族、户役、公式、身体、人事分为25个义类,详细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同时表达了山西人热爱自然、坚守信仰、尊崇礼俗的文化追求,力透纸背又能体现山西人的传统核心道德价值观。

杂字文献是近代汉语究研究的重要材料

杂字的主要功能是识字,山西杂字中有大量的方俗语词、名物词。

如:擦尖、河捞、抿尖、剔尖、漏尖、卷子也都是山西的主要面食,这些词语在《汉语大词典》或失收或释义不全,很多人不知所说是何物。

比如《佚名散言杂字》中例举“执事类”有大量的名物词,其中有些词诸如草把、粉棍、银心、锡塑等对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这些方言俗语非常值得我们去解释说明,深入考释这些方俗语词,对汉语方言学、汉语词汇学、汉语名源学的研究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对校勘和整理山西其它地方文献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次,山西杂字中使用了相当数量的俗字。

主要分三类:

第一,使用简化字。

如准、为、国、飞、法、帮等,在山西杂字中俯拾即是。

第二,根据晋方言中找不到汉字的方言创制了方言字。

如《方言插注杂字》:拾两有零,驴一头。

第三,创制或使用了了许多生僻俗字。

如太原嘉庆时期抄成《讼词杂字》:先有靝(天)(地),后有君臣;有粮田(地),作践青苗。

杂字的主要功能就是识日常用字,运用俗字可以说充斥在山西各种杂字中,这些带有字书性质的杂字文中所采用的俗字形体显然更具有普遍性和地域性特征。

以山西杂字中的俗字为切入点,联系山西其他民间文献中的俗字,则可以深入探讨汉语俗字的地域性特征,对地方文献的整理与校勘亦有价值。

此外,山西杂字中还保留了比较丰富的注音材料。

流传广泛的《山西杂字》常以《代音山西杂字》的面貌出现,杂字书分三栏,顶栏就是对下面两栏难字的汉字音注,方便学习的人认读。

《山西杂字》中保留的大量音注材料,为研究山西方音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汉语方音史、汉语语音史的研究,将有重要价值。大多数山西杂字的音注没有采用反切方式,而是直接用同音字注音方式注音,这主要是方便底层百姓认字读字。

这些杂字书最大价值是让我们看到了二三百年前晋中话的语言面貌,也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口语中存在的一大批特殊方言土语,这对研究晋语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是研究我国蒙学教育教材发展历史的重要资料

我国古代识字教材早有《急就章》;

唐宋以后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明清至民国又增加了《弟子规》《名贤集》《小学韵语》《千家诗》《幼学须知》《神童诗》《龙文鞭影》《声律启蒙》《字课图说》等。

杂字文献资料是教育史研究者研究中国古代启蒙教育教材的新材料,如果将山西杂字文献与上述全国通用的蒙童文献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更加全面、细致地考察中国古代蒙童文化。

在文献学版本学研究方面提供新的资料

明清两代,官私刻书兴盛,官方刻书情况可以通过正统文献稽考爬梳,以考察其演变发展情况。

传统社会民间刊刻书籍情况往往被正统文人所忽略,全面收集和整理山西杂字文献的可为山西坊间刊刻书籍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如果将与杂字同时期的宝卷、弹词、鼓词、宗教文献、医书药书等民间文献的刻印情况加以考察,可对明清民间私坊刊刻书籍的质量、版权的维护、所刊民间文献的内容和流传情况、语言文字的使用等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

山西杂字的搜集与整理

杂字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可以上溯自上世纪60年代,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后附杂字目录30种。

30种杂字中,山西杂字只提及了《山西杂字》和《方言插注杂字》两种;

90年代中期,来新夏先生主编、高维国编校《杂字》一书,收集和整理了《日用俗字》《新锲鳌头备用杂字元龟》《新镌便蒙群珠杂字》《天津地理杂字》等四种,将其文字一一录入并汇编成集。

书后目录中列写已见的杂字书目有13种,知而未见的杂字书目41种,在此对于山西杂字也只是提及了《山西杂字》和《方言插注杂字》两种。

直至本世纪初年,李国庆编《杂字类函》的出版,其所收杂字13类,81种,个版本,将八十一种杂字分为十三类:

二言杂字、三言杂字、四言杂字、四三言杂字、四八言杂字、五言杂字、五四言杂字、五七言杂字、六言杂字、七言杂字、十言杂字、十三言字、散言杂字等十三类。

《杂字类函》是目前杂字文献汇编数量最多,内容颇丰的杂字汇编。也只刊刻了山西地区常见的《方言应用杂字》《总魁杂字》《必须杂字》《使用杂字》《所谓杂字》《七言杂字》等六种。

年,李国庆、韩宝林又出版了《杂字类函》续编,新收杂字70余种98册。

其中增编山西杂字又《杜九塾订方言插注杂字》《新增改用杂字》《天宫杂字》《万全杂字》《应用六言杂字》《新刻要紧杂字》《新编冬烘读本》等七种。

实际上,在三晋大地上,流传的杂字远超《杂字类函》及《续编》中十三种,而且将十三种杂字放置全国各地杂字中,山西杂字的地域性特征也不能很好的凸显!

年刘涛曾把搜集到的山西杂字汇编成《山西杂字辑要》(上下),由三晋出版社出版,其中收录了山西地域杂字五十四种,《山西杂字辑要》就搜集山西地区出现的杂字文献而言,在目前已出版的杂字汇编中其数量是最多的。

然而,民间不藏宝。当前山西杂字文献在古旧书市场、孔夫子旧书网频繁出现,这些年,王建军、刘涛等又收集到多册山西杂字,其中未曾面世的山西杂字将近占了一半!

这是一宗极其重要的原始资料,如若将其全面影印,对语言文字学、民俗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有重要的价值,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山西杂字的判断依据

关于山西杂字的判断,我们的标准是流传于山西地域的杂字,既包括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独有杂字,也包括流传全国各地而在山西广泛使用的通用杂字。

判断是否为山西杂字我们主要依据以下六个方面。

从杂字名称来判断

以地名直接命名的杂字,我们目前搜集到广东的《广东七言杂字》,河北的《都望郡杂字》,江西石城的《石城杂字》,天津的《天津地理杂字》和《杨柳青杂字》等。

以山西为名的杂字有《山西杂字》,目前仅见此一种可以明确的判定为山西杂字,但因其流传范围广,且在不同地区又在书名页上增加了“商学快览”等字样,或改名为《音代山西杂字》《新增山西杂字》《绘图山西杂字》等不同名称。

但不管书名如何变更,这类杂字是可以直接判定为山西杂字的。

从杂字内容来判断

内容中出现有明确的山西地理标志的,比如《通用杂字》中有专门罗列山西河东各县名称的内容:

河东古地,名为平阳

临汾襄陵,洪洞浮山

岳阳太平,赵城蒲县

曲沃翼城,荣河万泉

蒲州临晋,绛州绛县

猗氏河津,安邑夏县

解州闻喜,平陆稷山

而且特别说到河东地区的汾西县的名胜古迹:

汾地褊小,亦有可观

姑射西台,九龙高岗

洪济圣水,岩栖兴原

建福弥勒,高冈觉原

祭天祷雨,阁在李安

从这些内容上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册流传汾西县的杂字。

内容中出现有明显的山西特殊风俗的。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这种风俗习惯往往和当地的语言密切相关。

从方言和习俗的关系来看,习俗是在先;也就是先有某种习俗,然后才产生与这种习俗相关的方言字词。

如收集于太原南宫旧书市场手抄本的佚名杂字。其中写道:

日用饮食,细致精工。

早晨开水,油茶干饼。

头脑浑酒,润胃安心。

午饭整齐,炉煿红炖。

好面蒸馍,扁食烙饼。

“头脑”是太原传统风味十大名吃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古典食疗名吃,在每年农历白露到立春期间上市,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

吃头脑是太原人冬季早餐的特色饮食,相传是由太原人——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学者、医学家傅山先生所创制。

从头脑这种独特的饮食可以判断这本杂字当属流传太原一带的杂字书。

又如:《四言杂字》中列举的面食名称:

炒绿豆芽,烙双层饼。

擦尖赶面,抿尖削面。

抶尖河捞,漏尖拌汤。

窝头抶饼,小米乾饼。

大米闷饭,小枣擦粥。

细粉拌汤,鸡蛋羹汤。

蘑菇打卤,好面片汤。

馒头卷子,饽饽蒸亡。

花羔切羔,软米凉糕。

其中擦尖、河捞、抿尖、剔尖、馒头、卷子等都是山西主要面食。因此,杂字中的独特饮食文化也是判断杂字地域性的鲜明标志。

从杂字作者的籍贯来判断

我们在太原南宫旧书市场收藏到的七言杂字《农商杂字》手抄本,在结尾处写道:

如问编次为谁氏,

姓赵名昭号愚庵。

祖居辽郡寒王镇,

时度春秋七十三。

幸际大清称盛世,

龙飞嘉庆庚申年。

辽郡,是指山西辽县,即现在的左权县,这本杂字是山西左权县寒王镇的赵昭(号愚庵)编写的,时间在清朝嘉庆庚申年,当时编者已经七十三岁。

很多杂字不知编者姓名,这本杂字知道作者的姓名、籍贯、年龄,对我们全面了解杂字内容很有帮助。

再如:《行用杂字》末尾写道:

大清康熙二十七,戊辰仲冬编集成

山西沁州武乡县,居住本里韩壁村

身矬面麻书名姓,百家姓里首句终

取名三点一瓜字,正是当初编书人

此书莫要当轻贱,思量一字值千金

行用杂字改一本,尔抄牢牢记在心

说明这本杂字的作者名叫李泒,是山西省武乡县韩壁村人,我们甚至可以核实武乡县韩壁村有李姓后裔,这显然一本流传山西省武乡县的杂字书。

从刊印地来判断

山西明清时期印刷业比较发达,民间书坊非常多,为刻印杂字提供了条件。

民间对识字的大量需求促进了山西各地杂字印刷业的繁荣,特别是清末时期石印技术传入山西,为杂字的印刷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图文并茂制作精美的杂字在此时大量出现。

如:侯马聚魁堂梓行的《使用杂字》,清光绪年间古绛全和斋刊刻的《万全杂字》,民国辛未年平遥天蔚书社石印本《校正方言应用杂字》,从刊印地即可推断杂字流行使用的区域。

从收藏售卖地和流布使用地来判断

目前我们收集的山西杂字,手抄本占百分之八十,手抄本上留下了抄写人的信息,许多都是山西各地民众学习杂字后留下的,这些杂字手抄本说明在山西广泛流传使用,受到山西百姓的喜欢,由此也可判断是山西人使用的杂字。

同时我们每收到一种杂字都要祥问售书人是何地人,杂字是从何处收来的,以此作为判断杂字流传地域的辅助依据。

判断杂字的地域性,仅从一种依据是不能准确判断杂字的产生地域和使用地域,需要依据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其最主要的还是要依据杂字内容所反映出的民风与民情。

当然,随着人员的流动,特别是明清时期晋商贸易对外的扩展性,于是随着商业的扩展把山西杂字带到了全国各地,同时也把各地的不同文化带回山西。

有些杂字起先在山西当地流行,逐渐流行到全国。如《山西杂字》,这个杂字的最早版本已不可考,后来在全国其他地区如山东、河北、天津等地都有刊刻或出售,可见《山西杂字》流传之广。

《山西杂字》在全国范围广为流传,实不多见,这也是清至民国时期山西文化在晋商的带动下向全国辐射的重要表现。

山西杂字的地域特征

山西杂字具有浓厚的重商气息

山西杂字除了识字功能外,还有职业教育的功能。

山西杂字对各行各业都有指导作用,特别是对商业的指导,其作用尤为突出,这与明清时期山西商业异常发达有关。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城镇中出现了大批商人、伙计、账房先生及小手工业者,计算成本与利润、购买出售货品,订立合同契约、纳税、租赁、借贷等是这些从业人员的职业需求。

为此山西杂字为满足各个商行小伙计的识字所需,于是在编写体例与内容上就突出体现了服务经营各种不同买卖的小伙计识字的需求。

如平邑梁家堡光绪二十三年的杂言杂字抄本,编者服务不同商铺小伙计识字的目的非常明确。

颜料店的小伙计可以从杂字中集中认识各种颜色名称,绸缎行的小伙计可以从杂字中知道到底有哪些种类的绸缎,银匠铺的小伙计从杂字中知道银饰品的种类,开皮店办皮货的小伙计从中可以了解各种动物皮毛的名称。

因此明清时期流行山西地域的杂字书,有的被标榜为商学快览、经商一览或致富奇书,从这点来看,山西杂字内容服务商业的特色十分浓厚,反映了杂字具有商业启蒙的特点。

再如我们从山西文水书商手中购到的佚名《杂言杂字》,分类除了一般常见杂字分类外,还有南京衣服、珠宝玉器首饰、杂货京果、赁铺家居等类别,这些内容反映了晋商经营的门类及进货渠道。

其中南京衣服类,用了大量的篇幅,列举了上百种南京衣服的种类,对经营南京衣服的小伙计而言,这本杂字能够满足小伙计会认会写服装名称的需求,使山西杂字具有“因商制宜”的编写特点。

不仅如此,山西杂字还有反映晋商经营模式、经商心态、经营理念、职业道德、行业规则、艰辛悲苦,成功失败等内容,这些内容在晋商子弟或底层百姓孩童识字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商业的启蒙教育。

山西杂字体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

山西杂字所反映的内容,可谓是山西地域文化的百科全书。如《俗言杂字》按一年的顺序排列生活事项,介绍一年的生产安排及节庆风俗。

从过年开始,磕头敬神、拜年、迎春打春、闹社火、唱秧歌、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高、烧寒衣祭奠祖先,再回到腊月里喝腊八粥、祭灶君、贴门神、祭家神、买年货、捏扁食(饺子)穿新衣、辞旧岁,对一年岁时节日及行为礼俗进行了完整地叙述。

山西的杂字内容对婚丧礼俗有集中介绍。首先结亲两家讲究“门当户对”,然后开列丰厚的嫁妆清单,戴的金银手饰,用的锅碗瓢盆,穿的绫罗绸缎,应有尽有,件件成对,物物成双,表示对新婚夫妻美满生活的祝福和期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西杂字全方面立体式地记录了山西百姓的衣食住行,可以说是山西各地百姓生产、生活的全景图。

山西杂字对道德教化的自然渗透

有关思想教化的字句零星散布于山西杂字的内容之中。

如在山西广泛流行的《四言杂字》,“孝顺父母,尊敬长上”表达了“孝敬”是农村道德的核心;

“谨守理法,莫放颠狂”,“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是劝人为善;

“正己齐家,报国身捐”,是修身爱国的道理;

“乾坤永远,社稷固坚,皇图悠久,万载余年。”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祝愿。

山西杂字中的道德教化内容朴实自然,透露出一种活泼淳朴,人情味浓的特点,易于被人接受。

这些零星散布在杂字中正面的道德教化随处可见,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在识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形成了山西人勤劳善良,崇尚节俭,热爱生活,诚实守信的诸多优良品格。

山西杂字是中国蒙学读物发展过程中的一朵“野花”,又是一座内容丰厚的宝藏。它的主要性质是民间的识字课本,但却反映出底层百姓日常生活与思想观念的方方面面,是了解山西旧社会百姓日常生活、传统习俗、思想观念的原始重要材料。

(本文节选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清至民国山西杂字文献集刊》的序言)

编辑:

投稿方式:

邮箱:laojiashanxi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wh/104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