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面窝窝头
窝窝头是玉米面中加入白面、黄豆面等形成杂合面的蒸制品,在明清时叫窝窝,清末民初才开始叫窝窝头。“放着现成的和子饭不吃,偏要吃蒸酸菜窝窝头”,这是我省民间的一句习惯用语,意思是有好日子不去过,却偏要找着吃苦受穷受累。这句俗语也隐含着另一层意思,在古时的山西,小米、面条加蔬菜做成的“和子饭”是山西人餐桌上的上等饭食,而用粗粮做成的粗糙松散的“窝窝头”仅是果腹的食物,其味道是无法和“和子饭”相媲美。
霍州花馍在我省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中,花馍可以说是山西人特有的艺术品。它体现出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是具有北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品之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霍州位于太岳山区,主要以种植小麦为主,馒头也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主要食品之一。在人们眼里,馒头外形不过是一个圆圆的,可以饱餐的食物。可是在霍州,人们在馒头上下起了工夫。馒头被赋予生命,成为人们寄托希望和祝福的美好事物。
霍州花馍,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祥”,有着“吉祥”的寓意。霍州花馍又称无碱蒸馍,因其选料考究与工艺独特,可在常温下放置3个多月不变质。霍州花馍用传统酵母发面,发面后不放碱,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面团经过多次揉和,一边揉一边掺干面,蒸出后松散有层,水浸不酸。做成馍样后,要放在热炕上,盖上被褥再次发酵后放在笼内蒸熟,一般要蒸半个小时以上。
霍州花馍形状各异,种类繁多,有登高馍、花儿馍、兔馍等等。这些造型不同的馍馍都有一定的寓意,比如登高馍:由圆形面团和红枣累加而成,象征步步登高、事业兴旺之意,是春节期间最有分量的、款待贵客的必备主食。是花馍中的“高贵馍”。
饹面山西的面食种类很多,有据可查的现有种左右。饸饹面是其中一种。饸饹面在太原以北和刀削面一般在一块出售,以豆面为主,白面较少,往往是同一家店,白面是刀削面,豆面是饸饹面。太原虽也有,但是较少。晋中的饸饹面也挺普及,白面居主,也有些是回民的呈黄色,可能是添加了碱面的缘故,人工加工有不少,但是机器加工也挺普及的。上述三地,只是面食种类不同,所浇卤无二样,只是把其它的面食中使用的卤用于此。吕梁文水县的饸饹面,则是以面食为特点,吃起来筋道。临汾的饸饹面也很多,市区的牛肉丸子面所用面食即是饸饹,下辖县中,即使白面做的,也有不同做法,比如乡宁是提前都煮过,有人时直接重新煮一下即可。
晋城可能是山西饸饹面最为普及的一个地方,到处都是,并且不论是家里还是外边饭店,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并且以人工加工居多,异于其它地方,以酸菜肉丝、豆角丝、金瓜肉丝为代表,当然也有素的和一些其它肉的,但是自成一体,和别处的卤差别很大。
饸饹面呈圆体,直接把和好的生面放在饸饹床里挤压而成,煮熟后,面咬开无发白,但是吃起来感觉较硬,即有筋道为佳,卤则是搭配得当,荤素结合,或是只有其一,色、香、味得当者为佳!
来源:中国网-山西频道
分割线下面的才是重点
这些你都知道吗?点转发让更多的人知道!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