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探秘清两江总督于成龙祖籍小考

本文发表于年3月份的《学术论坛》,转载以便于大家进一步了解于成龙家族历史。

于成龙(-年),字北溟,清初名臣,官至两江总督,为官清廉,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谥“清端”。

山东即墨市丰城镇南芦村于氏祠堂存有《于氏族谱》和于清端公成龙小传挂谱一张(图一),于是就有了于清端公成龙祖籍为即墨之说法。从我们目前掌握的史料考证,此说法不但是一种简单的结论,甚至多少有些臆想。

笔者经过多年对于氏宗族资料的研究,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兹对吕梁于氏宗族繁衍迁徙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略作考证,以辩明事实,澄清于成龙祖籍地的归属。

图一即墨市南芦村《于氏祠堂》挂谱

一、绵绵宗族史

于成龙长孙、江宁巡抚于准在康熙四十六年(年)为《于氏谱系》作序曾写到“吾于氏家于永宁,其来已久,并无两族。自宋迄元迄明,年代久远,子姓衰落,兼遭兵蠹,遂至家乘缺略。今仅搜得元时所存二谱、明代所存二谱,皆全无所承,后无所继。然不敢废置,仍其原有次序而存之。”

另有多种文献记载于成龙籍贯:

1.康熙二十三年(年),熊赐履撰《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两江总督谥清端北溟于公墓铭并序》云:“公讳成龙,字北溟,别号于山,山西永宁人”。

2.康熙二十七年(年),陈廷敬撰《于清端公传》云:“公讳成龙,字北溟,永宁人。先世仕明者讳坦,有声,弘治朝官至大中丞。父时煌,里中称长者。”

3.康熙四十一年(年),蔡升元为于廷翼(于成龙长子)撰《封朝议大夫直隶参议道原任平阳府曲沃县训导石州于公墓志铭》云:“公讳廷翼,字右之,姓于氏,山西永宁州人”。

4.雍正四年(年),由于准撰文之《重修安国寺碑记》称:“予家籍同南,环寺之山与土田俱隶同南,故吾于氏世为兹□□而守,因以不废。”

以上各种文献的记述佐证,于公成龙祖籍永宁州同南都应确凿无疑。

那么,三百年前“州境周回八百余里”的永宁州又是怎样一番情景?

我们参照清《永宁州舆图》(图二),可见昔日的永宁州东界至薛公岭、黄芦岭(离石县);北界至吕梁山(文水县)、赤坚岭(岚县);西界至碛口镇、军渡(柳林县);南界至白马仙洞(离石县)、金容寺(柳林县)。“州境周回八百余里”之永宁州囊括了现今离石、方山、柳林三县全境。北面的方山堡、方山汛、峪口汛、来堡村;西南之安国寺、白霜里尽在其中。

图二清《永宁州舆图》

据清《永宁州志·城池·坊都》载:“州境明初四十一坊,隆庆兵燹之后尚存二十五坊都,至崇祯年间并为十六坊都,闯贼之变逃亡离散。

(清)国朝并为二坊八都,在城曰宣阜坊、曰来安坊。

州治北曰东相都、曰仁城都、曰太孝都、曰勤忠都。西曰青门都、曰泽远都、曰文北都、曰同南都。坊都又分三十九所,分属四乡各村。

……西乡李白所上白霜(距城三十里)、下白霜(三十五里)、……北乡河庄所韩庄村(九十里)、来堡村(一百里)、鹧鸪村(一百五十里)”。

二、白霜起根基

陈廷敬撰《于清端公传》云:“公讳成龙,字北明,永宁人。先世仕明者讳坦,有声,弘治朝官至大中丞。”

安国寺康熙四十八年(年)立石《重修安国寺碑记》载:“至明天顺年间,有于大中丞讳坦者,常为护法,延及裔孙。”

雍正四年(年),由于准撰文,于灏书丹的《重修安国寺碑记》云:“明天顺间,予远祖大中丞讳坦者,曾重修斯寺,嗣是凡有造作吾于氏□人辄与典中。”

经查阅史料,较早记载于坦及其父于渊的文献,有城北凤山道院明景泰元年(年)立石的《重修三阳山希夷祖师庵记》(图三),在其功德主栏镌刻“任河南永宁县知县于渊室人高氏男于太、于振、于茂、于坦”。

明万历三十七年(年)修撰之《汾州府志》载:“永宁州宣德年岁贡于渊。景泰甲戌科进士于坦,任行人,升□部员外郎”。(《重修三阳山希夷祖师庵记》碑)。

图三《重修三阳山希夷祖师庵记》碑

《永宁州志·仕籍》称:“于渊,贡生,河南永宁县知县,于坦之父”。

令人欣慰的是笔者在翻阅《汾州府志》时,意外发现由明人刘定之为于渊撰写的《卢氏县令于君墓表》。其中记载:“予往岁奉命祀嵩岳,登高临远,见环嵩千百里间,历指以问,人有言永宁、卢氏,两邑富庶其民自得于熙洽之辰,积有日矣。予心善之。今行人刘秩以其同官于坦来谒,为坦之父县令君请表墓。追忆岁月则予至嵩正君为此两邑绩成之后也。君名渊,字德深,石州白霜里人。伯达、建中、士贤其曾祖祖父也,俱隐处不仕,有善行。君少入州庠,习诗经,贡至监,益励所业,师友称之。历政事满得仕,初丞永宁,巡抚河南,都御史与藩宪交章荐擢为令,继改令卢氏。

其在永宁民男女嫁娶不及期者,促之成礼,勿以资贿相责。望从而毕婚者三百余室。旧渠三:宣利、新兴、万箱,溉田千顷,湮塞既久,失其故利。率众治之,腴壤弥望,岁有常收。岩洞产银,采者争斗死伤,奏置崇阳巡检司,前患乃弭。邑遣民协济孟津渡,以其远言于朝得免役者十七家。所修社稷山川邑厉坛、城隍岳洛、大禹、光武、文彦博庙皆胜旧观。于大成殿学宫致力尤多。像设礼器,巍焕坚备,增拓翰林薛友谅所建洛西书院,以居来学,弦诵翕然。奉诏完其邑郭鼎新,聚木石从堞浚池可为经远计。其在卢氏不克久,然声已著于邻,封民归乡之,赋集讼理无异永宁也。

于是年逾六十,母张孺人年逾八望九矣。君乃告归。奉亲教子之暇,优游山川间。归之明年甲戍,见子坦登进士列于朝行。又若干年而母寿终,近百龄,葬祭有仪,光于听闻。未几君卒,卒年七十有一矣。元配慕,继车及高三氏,子男四,泰、振、茂、坦。女二,适李振、王琦,皆庠生。孙男十一,玺国监生,瑄、瓒、釭、瑭、璜、珽、璇、珫、璘。孙女八,适庠生安贞、王甫、韩璡,余未聘。曾孙男三。天顺癸未十月十四君卒之日,州西孟家岭之阳,其葬处也。惟君宦绩存于所莅之处,有实可表而禄集于家者,荫本延枝,而非天之报君而然邪!未有无足报而天爽施之者也。由是观之,君信善令矣。表其兆域,非特示子孙,使克念前闻,仰矣显阳,于未已弥彰,宜民泽物之有后祉也。”

清光绪年《永宁州志·仕籍》中:“于坦,景泰甲戌进士,官行人,迁工部员外郎,累官至巡抚”。此记载与《卢氏县令于君墓表》的记述完全吻合。

《卢氏县令于君墓表》的发现,为我们研究于氏远祖于渊、于坦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于仕贤,以子于渊官赠文林郞、卢氏县知县。年近百龄,见孙坦成进士而卒。子一,曰渊。

于渊,字德深,州庠生,贡入太学,历事期满。初为河南永宁县丞,以巡抚荐,升卢氏知县,声绩甚著。以母老乞归养,于天顺癸未年卒,享年七十有一,葬州西孟家岭。四子曰泰、曰振、曰茂、曰坦。

于坦,景泰庚午科举人,景泰甲戌进士,官行人,迁工部员外郎,累官至巡抚。明天顺间,曾重修安国寺,常为护法,延及裔孙。

根据以上史料的记载,我们可断定,约六百余年前的元朝末年,于氏远祖于伯达、于建中、于仕贤们已在石州一个名叫白霜里的小山村生息繁衍,勤于业农,行孝乡里,潜心业儒,隐处不仕。

三、来堡兴大宗

自元朝末年起,于氏宗族在石州西乡白霜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已度过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漫长岁月,至明正德年间(年),其宗族一脉于素家族,迁居石州北乡距城30公里的来堡村。

年秋,笔者专程前往离石区红眼川乡,约见了于成龙直系第十一世孙,于右才老人(时年74岁)。在其家中,笔者查阅了其祖传整整三百年的《于氏宗谱》(图四)。鉴于当时条件所限,笔者只能做一点简单的笔记,但仍从中获得了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于氏宗谱》共分五卷:

卷一(《谱系》)内容有宗系前谱、宗系后谱、墓图等。

卷二(《宸翰》)内容有任黄州府知府时诰命二道、任直隶巡抚时诰命三道、任直隶巡抚敕谕一道等。

卷三(《恩纶》)内容有蒙赐帑金良马、御制诗等。

卷四(《家乘》)为德深公(于渊)墓表、清端公(于成龙)传、右之公(于廷翼)墓志铭、用之公(于廷劢)墓志铭、庚子公(于廷元)墓志铭等。

卷五内容有族规、家训、命名分派等。

康熙四十七年(年)六月,于准在《于氏宗谱》序中写道:“吾宗自卜居来堡以后,其世系彰彰可考。今支派渐繁,若不及今谱次,何以传后,卑接续不替耶?其事责任在小子准,幸叨。谱成于癸未(康熙四十二年)之夏迨丁亥(康熙四十六年),余承之。”

于是,来堡于氏第八世孙、时居官江宁巡抚的于准组织了《于氏谱系》的纂修。

图四《于氏宗谱》

图五方山县来堡村南山龙头梁于氏祖茔全景

笔者曾于年夏天,在于成龙直系第十二世孙于银元老人(时年72岁)的陪同下,前往方山县来堡村村南龙头梁,对于氏祖茔进行了专门考察。于氏祖茔坐东面西,东西长约15米,南北宽约10米,面积约平方米,共存有封土堆三座,清康熙年间刻立墓碑三通,分别是来堡二世祖于恩墓碑、三世祖于采墓碑、康熙帝赠于采官衔及夫人张氏淑人诏令之御制碑。除于恩墓碑保存较为完整外,其余两通均有残损(图五)。

据碑文记载:“一世处士公讳素,配白氏。自公卜迁来堡,子孙聚族而居,故以公为来堡于姓之始祖。子四,曰英、曰俊、曰变、曰恩。”

在来堡二世祖于恩之墓碑碑阳,我们发现“钦命总督江南江西等处文武事务兼理粮饷操江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前任直隶巡抚福建藩臬二司湖广江防道曾孙成龙”罕见之于成龙官职官衔署名。更令人怦然心动之在碑阴刻有于氏族宗族八世共计人之《于氏碑谱》,其中男丁72人,女眷46人(图六)。

图六“明故处士于公讳恩配高氏”墓碑

当我们凝视这通康熙二十一年(年)于成龙为来堡二世祖即其曾祖父于恩刻立的高不过1.7米,宽只有0.7米,既无碑座,又无碑楼,且石质极差的青石圆首墓碑,肃穆景仰之情悠然而生。若不是那行长长的署名,谁又能相信,这竟然就是那位被康熙皇帝多次谕为“今时清官第一”、“古今廉吏第一”,两江总督兼摄江苏、安徽两巡抚事的于成龙,为其曾祖所立之碑。忆往昔,边邑荆棘罗城,以七品县令起家。看今朝,身居六朝古都,官至正二品衔。为官二十余载,本应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之时,却为其曾祖父刻立了这样一通甚为简朴的墓碑。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附录碑阳之文字如下:

“大清康熙二十一年岁次壬戌春三月十二日吉旦

赐进士第内阁中书舍人加一级年家眷晚生梁楠顿首拜头

明故处士于公讳恩配高氏之墓

诰赠中宪大夫湖广黄州府知府男采配张氏

长孙时燃次孙时烛三孙时煌四孙时炜

曾孙恩贡化龙总督成龙现龙文定化鹏

玄孙候选训导廷翼廪善生员廷劢生员廷元增广生员廷宣廷弼廷佐廷魁

六世孙生员汪涵准淳沛浩炯

钦命总督江南江西等处文武事务兼理粮饷操江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前任直隶巡抚福建藩臬二司湖广江防道曾孙成龙立石”

在龙头梁西侧与之夹沟相望的大中举梁,便是于准之墓冢地。举目西望,那左右带水的大中举梁,犹如一颗二龙所戏的明珠。山梁的坡面,随处散落着许多雕刻精美的石像生,魁伟的武吏、横卧的战马、怒视的石狮、肥硕的猎豹;那些被黄土掩埋了几个世纪的牌坊屋檐、仿木梁枋,以及那在风雨中伫立了几百年的断壁残垣……无不在向我们展示着于氏后人生前与逝后,曾享有过的荣光与威严!

我们以每代人相差20年为一周期计算,以于成龙出生年明万历四十五年(年)为基点,向上计80年(始祖、曾祖、祖父、父亲各计20年)约为明正德年(5年),向下以康熙二十年(年)为终点。可得出结论:从明正德年间(-年)至清康熙二十年(年)的一百七十余年间,于氏始祖于素、曾祖于恩、祖父于采、父亲于时煌及于成龙本人,五代人生活的主要区域就在永宁州北乡来堡村。

四、永宁一族盛

据《永宁州志·序》载,州治曾建有四座与于氏家族相关的牌坊,它们分别是:

1.“天眷元臣秉钺挥旄”坊,为于成龙建。

2.“恩荣五代绩著两朝”坊,为于采、于时煌、于成龙、于廷翼、于准建。

3.“祖孙督抚”坊,为于成龙、于准建。

4.“威重廉江化宣东粤”坊,为于大梴建。

遥想当年的永宁城,这些伫立于繁华街坊的宏伟牌楼,如同一座座耸立的历史丰碑,无时不在向人们展示着于氏望族昔日的荣光与辉煌。

于成龙长子于廷翼,字右之,岁贡生,任曲沃县训导。以子于准官封奉直大夫、山东东昌府临清州知州,再封朝仪大夫、直隶钱谷守道参议,赠光禄大夫、巡抚贵州等处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崇祀乡贤。

康熙二十五年(年),于廷翼在永宁城东关外水榆梁捐义地五亩,供贫穷无土地和一时不能尸返故里的亡人掩骼埋骴。

康熙四十八年(年),于廷翼之子、江宁巡抚于准修缮城西北隅防洪堤坝,以护西城。

于成龙次子于廷劢清乾隆二十年(年)八月葬于永宁城南龙山兜儿梁。曾存有《岁进士候铨训导于公讳廷劢字用之配李贺王氏墓》墓碑一通,碑载:“公生于顺治四年,卒之日享寿五十有六。原配贺氏,继娶王氏、李氏。子一讳瀚,例贡。孙四,大朴、大桄皆国学,大杰、大梁皆庠生。侄讳准,即中丞公,兄光禄公子。汪,候铨知县,灏,司寇郎中,弟明经公子。侄孙三,讳大梴,廉州太守,侄中丞公子。大栴,例贡。大檀,监生,侄司寇公子。”年修建太中银铁路时,于氏后人迁坟时曾出土墓志铭《于公墓志》。

兜儿梁西侧,与之一山之隔的现吕梁电业局大院内,曾有于准之子于大梴墓园。上世纪70年代初期,吕梁电业局组建之初,墓园被拆毁,现仅存有红砂石质狮子一对,石牌坊、石柱等构件。

据于成龙第十一世孙、当年八十余岁的于盛才老人回忆,当年墓的封土堆曾为青砖铺顶,墓楼为砖券带檐顶。墓园除石牌坊外,还有围墙、看护人住房等附属建筑,墓庐建置较为宏大。据石牌坊题刻,墓园修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年)。于大梴初任刑部广西清吏司员外郎、二任刑部江南安徽司员外郎、三任刑部陕西清吏司郎中、四任广东廉州知府。于大梴共有五子五孙,子曰飞熊、飞鳌、飞鹄、飞凤、飞鹤。孙曰开疆、开畿、开墉、开尧、开垣。这一记载,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于大梴个人及于氏家族历史,有着重要的史料文献价值,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说明了其墓葬规模宏大,形制考究之可信性。

另外,离石旧城靠近西城墙一带,曾有于家大宅门(于清端公长子廷翼)、二宅门(次子廷劢)、三宅门(三子廷元)。据于盛才老人回忆,大宅门又叫“大中丞第宅”,即原离石城内完小(今第一小学),因学校的改扩建,原建筑已荡然无存。所幸,二宅门仍保留着部分原貌(图七)。大宅门之读书院原址、三宅门遗留的门槛石、柱础石等建筑构件……这些伫立了三百多年的遗存,见证并默默向我们述说着于氏望族近百年的繁荣与辉煌。

图七离石城西于氏家族二宅院局部

这些历史信息印证:随着来堡村于氏第五世于成龙,顺治十八年(年)以副榜贡生谒授广西罗城知县始起,来堡于氏宗族逐渐分支。约在清康熙初年至乾隆中期百年岁月,于成龙之子于廷翼、于廷劢、于廷元,长孙于准及胞兄胞弟们,告别了祖辈们已生活了一百七十余年的来堡村。在永宁城西的莲花池畔,辟出了大宅门、二宅门、三宅门、邢家大院等宅院,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坊巷市井生活。

有据可查,远在六百多年前的元朝至正年间(年),于氏宗族已在石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

有史可考,迄明天顺三年(年)至清乾隆年(年)间的五百余年里,于氏宗族迁徙生息于白霜里、来堡村、永宁城之间。

于成龙的祖籍地为山西永宁州同南都,这是确凿无疑的。

(高艳锋,山西省吕梁市汉画像石博物馆;

陈雷,吕梁市离石区文物旅游开发管理中心)

转载学术文章不代表本平台完全同意其观点仅供宗亲研究参考

欢迎各位宗亲联系发布信息

更多资讯请识别以下







































甲氧胺福林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jj/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