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特辑盘点革命洪流中的少年英雄

  国际儿童节(又称儿童节,InternationalChildrensDay)定于每年的6月1日。为了悼念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它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抚养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而设立的节日。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6月1日定为儿童的节日。

  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强则国强

  今日,就是六一国际儿童节,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或战死沙场,或就义于敌人的刑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有无数英雄模范为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英勇献身,或为革命鞠躬尽瘁。为弘扬那些“花样年华”就逝去宝贵生命(或发扬革命主义精神)的少年先烈们,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我们在这里再一次对少年英雄们的功绩进行盘点。

现列举如下英雄人物

资料图:王二小

  王二小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年1月,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牺牲46年后终被追认为烈士。

  事迹简介

  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那一天,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们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们,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鬼子发现上当后,先是残忍地斩去二小右手的五个手指,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弱小的身躯摔在一块大石头上!八路军一举全歼此股日寇,战斗结束后,几个战士扑向流着鲜血的二小,当时他还活着,大家把他和另外两名受伤八路军战士一起送到刘家庄,可惜伤重无治,为国牺牲。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同志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为了纪念小英雄王二小,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在二小的家乡涞源县上庄村建设了“王二小希望小学”,延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作家陈模创作了革命传统的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60年后仍然被人们传颂,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年,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儿童中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资料图:刘胡兰

  刘胡兰    刘胡兰(生于年10月8日逝世于年1月12日),别名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著名的革命先烈,抗日游击队队员。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年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担任妇救会秘书,后为主任,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4岁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15岁英勇就义,毛泽东主席知道后非常伤心,为刘胡兰题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也是唯一三代领导人均为其题字的小英雄。      事迹简介      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反动村长石佩怀处死。阎锡山匪军决定实施报复行动,大举进袭文水一带。为保存实力,中共八地委决定平川地区大部份干部转移上山。她以自己年纪小、熟悉环境为由,主动要求留下来,党组织同意了她的请求。十二团三营连长王本固负伤,她将王本固隐蔽在一户军属家,用自己平时节省的钱给他买药治伤,并精心护理直至痊愈返队。12月,敌人频繁出击云周西村,并捕走地下工作人员石三槐等,形势日险。家人劝其撤退但她仍坚持等上级通知。      年1月11日夜,上级通知她转移。次日拂晓,国民党却突然包围了云周西村,把先期被捕的石三槐押解回村,强令全村群众到观音庙集中。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也随同群众来到会场。国民党当场又抓捕了石世辉、陈树荣、刘树山、张年成等,并胁迫她出场坦白。审讯中,国民党千方百计,软硬兼施,想诱使其供出同党,并相许给她土地。刘胡兰百般不从,从容就义。      年3月26日,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向他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共产党员,才15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

资料图:赖宁

  赖宁    赖宁(-),原名赖麟,四川雅安市石棉县人,生前石棉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年3月13日,为了扑灭突发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与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他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后遇难。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      事迹简介   年3月13日下午3点38分左右,石棉县海子山因电线短路发生山林火灾。火借风势,刹那间山上一片火海。大片森林、卫星电视转播台和石油公司油库,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赖宁写完作业,和生病卧床休息的妈妈说了声:“我下楼走一走。”妈妈特意嘱咐:“外面风大,别走远了!”下了楼,赖宁一眼便瞧见了冲天的火焰。他连告诉妈妈一声都来不及,就飞快地直奔火场。赖宁跑到山上,挥动松枝奋力灭火。高达二三十米的火焰,狂烧猛窜,赖宁和他的伙伴奋不顾身,一次次地冲向火海。这时天色已晚,现场指挥救火的县领导,命令用汽车将参加救火的学生强行送下山。      赖宁、周伟、王海等同学也被拉上了车。在车上,有个同学遗憾地说:“唉,今晚看不成电视剧《再向虎山行》了。”赖宁却风趣地说:“那我们就再向火山行!”一车人都笑了。山间的火势越来越猛,烧焦的枯枝败叶在火焰的冲腾下漫天飞舞,发出噼啪的爆响。天黑了,山陡路滑,风助火势,野火更猖獗了。      虽然被大人一次次拉走,他还是偷偷溜回去继续扑火,大火终于扑灭了。余亩森林保住了,卫星电视转播台和石油公司库都平安无事了。14日上午,人们在海子山南坡的过火林带中,发现了赖宁的遗体。他的右臂紧紧挽着一棵小松树,额头靠着山坡,眼镜丢失了,左手撑着地,右腿还保持着向上攀登的姿势。赖宁牺牲了,在赖宁纪念堂中间的水晶棺里,放着用队旗绣制的被子盖住赖宁的遗体。      年5月,中国共青团、国家教委做出决定,授予赖宁“中国少年先锋队小主席”、“英雄少年”和“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名列第一名)”等荣誉称号,号召全国各族少年向赖宁学习——“学习他胸怀大志,从小做起;做好小主席,保卫财产;学习他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学习他积极进取,全面发展;学习他热爱祖国,临危不惧。”      年9月曾被评为“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资料图:刘文学

  刘文学      刘文学(少年英雄、革命烈士)     刘文学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合川县(今属重庆市)渠嘉乡双江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受地主老财欺压,直到解放,他们全家才过上好生活。年9月刘文学入双江村小学(年改为双江村完小)学习,年秋,光荣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年11月18日晚,为维护集体利益,年仅14岁的刘文学被害。      事迹简介    年11月18日晚,刘文学帮助队里干活回来,发现地主王荣学偷摘集体的海椒,他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阻止,王荣学的收买和威胁,丝毫没有动摇刘文学保护集体利益的决心,他不顾个人安危,与坏人展开了搏斗,终因年幼力薄,被王活活掐死,牺牲时年仅14岁。      共青团合川县委员会追认刘文学为“模范少先队员”;年初共青团江津地委追认刘文学为“模范少先队员”,中共江津地委和行署并决定拨专款修建刘文学墓园,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了“刘文学之墓”的碑文。

资料图:张高谦

  张高谦      张高谦(--),中国少年先锋队模范队员。福建寿宁人。从小爱学习,爱劳动,爱护集体财产。年2月6日傍晚放羊归来,当发现歹徒偷集体的羊时,毫不畏惧,与之拼夺,终因年幼力小,遭歹徒杀害。      事迹简介   张高谦,福建寿宁人。年5月出生在寿宁县武曲镇大韩村一个贫苦农家。从小跟父母学会了劳动,二年级当上班长,入了队。年秋天,生产队羊群没人放,高谦主动提出一边读书一边放羊。由于他精心饲养,到秋天,8只羊变成了14只。乡亲们赞扬他把集体财产看得比自家还重。在学校里,他当了中队长,品学兼优,受到同学的敬佩。年2月6日晚,他担心大风吹坏羊栏,冒着风雪去检查,发现有人偷羊,他一边上去抢羊,一边高喊:“有人偷羊了!”风太大,高谦的喊声谁也没有听到。偷羊的人吓坏了,先是软劝,高谦不听,偷羊的人接着两眼冒出凶光,拿起柴刀威胁道:“你是要命,还是要羊?”在锋利的柴刀前,高谦毫不畏惧,一边与偷羊贼搏斗,一边高喊,终因年幼体力不支倒在血泊中。他为了保卫集体财产,光荣地献出了生命。年3月,共青团福建省委做出决定,追认张高谦为“优秀少先队员”。      优秀少先队员张高谦,是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他热爱集体,勤奋学习,为了保护集体财产,勇敢地和敌人进行搏斗。他虽然牺牲了,但他崇高的思想、勇敢的革命行为,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资料图:韩余娟

  韩余娟      韩余娟,女。年9月生。中国少先队模范队员。江苏宿迁人。宿迁县塘湖乡中心小学学生。平时学习刻苦,热心为群众做好事。年起坚持照顾一位七十余岁的孤寡老人。年8月14日晚与老人同住,在房顶水泥檩条突然断裂时,迅速将老人推到安全处,自己不幸牺牲。年共青团中央授予她“舍己为人小英雄”称号。

  事迹简介

  年7月,宿迁县遇到90年罕见的暴雨,三天三夜大雨如注,到处是一片汪洋,庄稼都被淹没了。韩余娟一直陪伴无保户傅王氏住的草房也倒塌了。当时村里的干部正忙着生产自救,便将老人临时安排到村前的集体仓库里去住。余娟仍和老人作伴,把房里房外收拾得干干净净。

  8月12日,她从老人原来住的倒塌的破房子里挖出10多斤小麦,淘净晒干,挎到一里外的塘湖街道粮食加工厂,磨成白面,送到老人的锅灶旁边。8月13日,她把老人的多斤小麦,用小笆斗一趟一趟地挎到场上晒干,捡出坷垃,又一趟一趟运回屋子里收藏好。

  8月14日,这是韩余娟短暂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早晨,她和往常一样给老人提水、烧饭、梳头,中午上学回来割了一捆猪草。晚上从自己家里拿来韭菜,粉丝,为老人包了两碗饺子,煮熟了送到老人手里。然后,急匆匆跑回家吃了一碗面条,就到韩余银同学家给他补课。韩余银说“今晚有电影,咱们一起去看吧。”“不行,傅奶奶还在家等着我呢!”余娟说。

  10点多钟,一老一小和平时一样躺下了,慢慢地进入了梦乡。忽然,余娟被“沙沙”的声音惊醒。她叫醒傅奶奶问:“是什么在响?”老人说:“兴许是老鼠吧。”余娟不放心,起来点着灯,往上一看,只见房上水泥檩条已经断裂,正在吱吱呀呀地往下弯,整个房顶摇晃着往下塌。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她使出最大力气,把刚刚从床上站起来的傅奶奶往门口一推,塌陷的屋顶砸中了韩余娟,小英勇不幸牺牲,年仅十二岁。

  韩余娟以金色的年华,谱写了一支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共产主义新曲。为表彰她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共青团中央授予她“舍己为人小英雄”的光荣称号。

资料图:何运刚

  何运刚    何运刚,是四川省梁平县的一名少先队员,他从小热爱英雄,崇拜英雄。年,为保卫集体财产,年仅13岁的他同偷盗集体财产的罪犯殊死搏斗,不幸英勇牺牲。为表彰何运刚的英雄事迹,经中共四川省委批准,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教育局决定授予何运刚以“少年英雄”的称号。教育部、共青团十大筹委会还联合发出通报,号召全国青少年向少年英雄何运刚烈士学习,联合通报指出,何运刚烈士是在实现新时期总任务的伟大革命斗争中涌现出的又一个刘文学式的少年英雄。广大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和青少年学生,要把英雄何运刚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事迹简介      年1月15日夜晚,北风夹着雨雪,天气格外寒冷,他听到有人喊:“何运刚,有人偷牛草了!”何运刚让小伙伴们去村里送信,自己先去追贼。他发现盗贼后,一边大声喊抓贼,一边与坏蛋展开了搏斗。13岁的何运刚被打倒在地,当他苏醒过来时又去追赶坏家伙。这个坏蛋伸出罪恶的双手,狠狠地把何运刚掐死了;何运刚为保卫集体利益英勇牺牲,年仅13岁。      年7月18日,教育部、共青团十大筹委会发出了《关于学习少年英雄何运刚的联合通报》指出:“何运刚是在实现新时期总任务的伟大革命斗争中,涌现出的又一个刘文学式的少年英雄。”号召广大的团员、少先队员、青少年把少年英雄何运刚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影视剧中的少年英雄们

资料图:小英雄雨来

  雨来    雨来是《小英雄雨来》中的主人公,作家管桦笔下的人物,早在50多年前就已被选入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感染和教育了不止一代人。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里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在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少年小英雄雨来利用熟悉的水乡环境,与当时的日本侵略者之间斗智斗勇,并最终战胜了鬼子。如今,小英雄雨来纪念园已经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成为了大人和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去处。      故事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个小村庄叫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住在这个村子。雨来喜欢游泳,他的游泳本领可高了。后来雨来上了夜校,在夜校里他知道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朴实的话语。      秋天,鬼子又开始扫荡。爸爸妈妈留下雨来一个人在家,雨来趴在炕上念识字课本,忽然听到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雨来把书塞在怀里就往外跑。他刚迈出门槛,就进来一个人。他抬头一看,是交通员李大叔,随后听见鬼子呜哩哇啦地叫。李大叔忙把缸搬开,跑进洞里,小雨来赶紧把缸搬回原处。雨来刚到堂屋,鬼子就硬闯了进来。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他在敌人的引诱和严刑拷打下,坚强不屈,把敌人气得暴跳如雷,嗷嗷地叫:“枪毙!枪毙!拉出去!”这时河边响起几声枪响。      敌人走后,乡亲们来到河边寻找雨来,雨来的朋友铁头等几人都哭了,老人们含着泪,说:“有志不在年高。”铁头说:“我们沿着河沿往下找雨来的尸体吧!”就在这时突然水面上露出了一个小脑袋,还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向岸上说道:“鬼子走了?”大家高兴的叫起来:“雨来没有死!”原来枪响以前雨来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进河里,鬼子冲着河开枪时,雨来早就从水底游到远处了。      提起《小英雄雨来》,作家管桦说,雨来的形象绝不是作家凭空想像的。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里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管桦本人在内。小说中的芦花戏水,星夜攻读,智护交通员的情节,苇丛雏鸭、五谷飘香的田园风光景物,鲜活的方言土语,无一不是50多年前那场波起云涌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燕赵大地的真实写照。

资料图:张嘎

  张嘎    张嘎是抗战电影和电视剧中的人物,讲述的是抗战时期,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境内的白洋淀有个男孩叫张嘎,他聪明勇敢,绰号嘎子。    故事简介    在鬼子的一次突袭中,奶奶为掩护八路军被鬼子打死。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叔叔也被鬼子抓走了。嘎子悲痛欲绝,他决心报仇,毅然出发去寻找打鬼子的地区队伍。在路上,他误把游击队排长罗金保当作汉奸,想缴他的枪而闹出笑话。后来,人小鬼大的嘎小子乔装打扮成卖西瓜的小贩,用木头枪缴了胖墩翻译的“真家伙”。为了不让队长把枪收回去,他竟动了“嘎”气,将枪藏到了老鸹窝里,因而受到批评关了禁闭。经过区队长的教育,嘎子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在一次战斗中,他受了伤在老乡家里修养。游击队攻打敌人岗楼时,他偷偷从老乡家里跑回参战,不幸在进城侦察时被捕。在敌人面前,嘎子刚强不屈,并在战斗中逃了出来,他配合游击队拔掉岗楼,救出了钟亮。战斗胜利了,区队长代表部队表扬了嘎子,奖励给他一支真正的小手枪。嘎子高兴极了,最终成了一名出色的小侦察员。终于,嘎子的家乡解放了!      小兵张嘎的故事,让人强烈地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爱国的重要性!许多人为了抗日献身,嘎子小小年纪也便有了加入八路军打鬼子的志愿。他们的爱国不是纯粹嘴上的口号,更不是鲁莽地做“无畏”的牺牲。他们拥有勇气,聪明才智,更有吃苦耐劳的毅力。看到嘎子小小年纪对鬼子们的嫉恶如仇,又看那些汉奸,他们这些势利小人竟不及一个孩子。鲜明的对比,让观众对那些卖国求荣的汉奸更加憎恨!

资料图:海娃

  海娃   海娃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著名小英雄。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他机智、勇敢地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故事非常感人。故事的主人公海娃的原型就是曾经闻名全军的———侦察捕俘英雄秦玉根。    故事简介    海娃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就这样,海娃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看完影视作品,我们深深地被海娃的机智——把信藏在羊尾巴后面、勇敢-----不怕鬼子、意志坚强——想尽各种办法坚持把信送到的精神所感动,他不怕危险,英勇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我们现在有幸福的生活,更应该珍惜努力学好本领,为未来社会建设增添一份力量。      总结:先烈开道为后人,后人继业慰忠魂。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今天,让我们铭记英雄先烈的事迹,继承先烈的遗志,牢记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明确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努力工作,健全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人格。信心百信,壮情满怀,去开拓美好幸福的未来,使我们的家乡更加富饶,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我们是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运营的军队唯一的专业视频分享平台,“中国军视网”期待您的加入!长按下方







































白颠病治疗
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jj/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