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农村沉睡集体资产实现土地资源变为资本
——文水县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彰显新成效文水县是山西省的农业大县,拥有58.5万亩耕地,农业条件得天独厚。但长期以来,全县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主要表现为两大问题:一是多数村庄“无钱办事”,在有收入的村中,半数以上年收入5万元以下;二是大量农村集体资产由于产权归属不清、集体组织缺位、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等因素,处于“沉睡”状态。近年来,为了破解这两大难题,文水县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以跨越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精心部署、科学谋划,稳健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得实效。通过有效推进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和折股量化、成立集体经济组织等重要工作,不断激活农村资产,持续提高集体收入,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县个村完成了清产核资和成员身份界定工作,年顺利通过省、市验收;个村完成股份制改革,26个村发放赋码证。1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唤醒“沉睡”的农村集体资产1.1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对各类资源性资产,重点清查核实了未承包到户的“机动地”“四荒地”和水面、滩涂以及宅基地以外的集体建设用地等;对各类经营性资产,重点分类甄别、全面清查归集体所有的厂房、商铺、设施、设备、车辆等,逐一建立管理台账;对各类非经营性资产,包括医疗、卫生、交通、水利等公益设施,在明确所有权、登记造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管护职责、健全管护机制。目前,全县共清查核实农村集体非经营性资产17.7亿元,经营性资产0.7亿元,村集体土地91.98万亩。1.2成员界定精准到位成员身份确认是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文水县在尊重历史、兼顾现实、规范程序、群众认可的基础上,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登记备案制度和成员登记簿,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成员身份的取得、退出等管理办法,解决成员边界不清的问题。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准确筛查人员信息,有效避免了成员确认时的“两头空”“两头占”现象,确保了每一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唯一性。目前,全县成员身份界定人数共人。1.3创新方法夯实基础文水县分析研判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形势,结合兄弟市、县的先进工作方法,把清理农村集体资源型资产发包(租赁)不规范合同作为推进改革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抓手,出台指导性文件,集中清理历史形成的20类不规范合同,有力夯实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础,有效增加了农村集体收入。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村有51个,占行政村比例达25.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个,占行政村比例达81%。2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破解“地无人种”的难题农业生产托管是农户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情况下,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服务组织完成的一种经营方式。近年来,文水县面对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现状,因地制宜,探索实行以“全程服务、集中实施、专业管理”为模式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无人耕种、没有技术、购买优质农资投入大、农田增产增收难、粮食晾晒难”等问题。农民、农机户、合作社和村集体互惠共赢,进一步加快了乡村振兴的进程。2.1试点先行,上下联动组织实施年,文水县被山西省农业厅定为农业生产托管项目试点县,项目资金万元。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专门领导组,出台了《关于文水县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为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全县印发了彩页宣传资料0份,宣传书籍本,在公共醒目位置悬挂条幅条,在各乡镇、村、田间地头发放宣传资料,运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水农业实际,选择玉米相对集中连片,村“两委”班子稳定、凝聚力强的中小型村,以玉米生产托管为主,兼顾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确定了7个试点乡镇,其中2个乡镇整体推进,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和项目管理运行机制。2.2严把关口,择优选用服务组织通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