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县历史悠久,据从本县上贤,西峪口出土的石斧、石刀、陶器以及穴居房屋等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定居、生息、繁衍。春秋,为晋宗室祁氏之田。周敬王六年(前),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司马乌为平陵大夫,县地为平陵邑。战国,周安王二十六(前),属赵国,为大陵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置大陵县,属太原郡。西汉,名大陵县,属太原郡。高祖六年(前),太原郡改韩国。高祖七年必代国。同年,废代国,分代国。文帝二年(前),分代国南部原太原郡地,新置太原国,属太原国。翌年,又并太原国入代国。元鼎三年(前),废代国,复设太原郡。初始元年(8),王莽建立新朝,将大陵县改名为大宁县。东汉,建武元年(25),复改大宁县为大陵县,属太原郡。三国时期,名大陵县。黄初元年(),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县地属之。两晋及十六国时期,先属晋;晋建武元年()属前赵;大兴二年()属后赵;光寿二年()属前燕;建元六年()属前秦;建兴九年()属后燕。北魏初,仍名大陵县,属太原郡。太平真君九年(),“徒寿阳民三千记居大陵城西南十里”,改大陵县为受阳县。因县地在寿阳之西,故又称西,故又称西寿阳县,属太原郡。北齐、北周,名受阳县,属太原郡。隋初,名受阳县。开皇元年(),改太原郡为并州。开皇十年,因境内有文峪河水,“其水波多纹”,更名为文水县,仍属并州。唐,武德三年(),文水县由并州划归汾州;武德六年又划归并州;武德七年,又属汾州;贞观元年(),复归并州。武则天称帝后,于天授元年(),将并州置为北都,改州为太原府,将其故里文水县改名为武兴县,与晋阳并立为京县,神龙元年(),复为文水县,属太原府。五代十国时期,文水县先后属后唐、后晋、后汉以及北汉所辖。宋,太平兴国四年(),县地属并州。嘉右七年(),改并州为太原府,属太原府。金,天会六年(),文水属河东北路太原府。蒙古太祖十三年(),废太原府,置太原路,县地属太原路大德八年(1),改太原路为冀宁路,又属冀宁路。明洪武元年(),废冀宁路置太原府,属太原府。清代一直属太原府。民国元年(),废府制,由省直辖。民国3年,省下设道,文水县属冀宁首。民国16年,废道制,归省直辖。民国26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翌年4月,抗日民主县政府在交城县米家庄成立,属山西省第二行政公署。民国28年12月晋西事变后,文水县完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区,属晋西区第八专员公署。民国33年10月,文水县与汾阳县对内合并为文汾联合县(对外两个县的名称仍存),属晋绥边区行政公署第八专员公署。民国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撤销汾文联合县,文水县先后属晋绥边区行政公署第八专员公署、吕梁行政公署第八专员公署、晋中行政公署第二专员公署。年5月,撤销晋中行政专员公署,划属太原市政府。年9月,省下设专员公署,文水县属汾阳专员公署。年4月,撤销汾阳专员公署,归属榆次专员公署(后改称晋中专员公署)。年月11月,汾(阳)、文(水)、交(城)3县合并为汾阳县,文水县改称文水镇,设汾阳县文水镇办事处。年9月3县分置,恢复文水县建制,属晋中行政专员公署。年5月,成立吕梁地区革命委员会(现称吕梁地区行政公署),文水县属之至今。附:民国27年()2月15日,县城沦陷。不久,日军成立伪县政府,属日伪冀宁道,至年8月日军投降解体。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