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产,通俗的来说是属于一个地方特有的或从此地发源或兴起的,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特色,通常能反映出民俗民风。我们在上一期说到的三官堂豆腐、漴缺鲫鱼、驳岸里水蜜桃都属于奉贤饮食文化方面的地方特产,而舞滚灯、山歌剧、齐贤皮影戏等是属于奉贤艺术文化方面的地方特产。所以这些特产从某种意义上都代表了当地的一种文化,只是这种文化的含量或多或少。小编也欢迎大家在文末下方留言,写下你记忆中的家乡传统特产还有哪些。
?
青村港大蒜
青村港,原名青溪。宋初有移民流徙居住,渐成渔村,溪水穿村而过,直通大海,故被称作青溪。清雍正九年(年),县令舒慕芬引南桥塘水,经益村坝疏青村港以通城壕,青溪且为青村所千总驻地,故易名青村港。早在清朝光绪年间,“青村港大蒜”就已闻名奉、南、川3县及嘉善、平湖一带。但数量之多,品质之好,要算青村港西南一里地的翁家塘。翁家塘是翁氏世族居地,当地曾有“大蒜王国”之称。民国初年,青村港大蒜的产、销正逢时兴。翁家塘基本上家家户户种植,是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后种植范围扩展到邻村蒋家塘这一带、朱桥、朱店、于庄、王家等地,直至解放前夕,还不见衰落之势。“文革”十年,集市贸易中断,“青村港大蒜”受到冲击,堵塞了大蒜产、销渠道。农家只在零星菜地上少量种植,很少再有人上集市,只留作家庭烹调食用。
“青村港大蒜”为何能如此出名呢?青村港的农户除了掌握大蒜生长规律外,还能利用水生杂物作有机肥料,在河滩、塘垛、宅前屋后的田垅上,捣泥、采勒、播蒜种,然后把河里的浮萍、水草打捞上岸,复盖在蒜勒表土上,既保持土壤通透性,又防御寒潮袭击,水生杂物腐烂后又是优质肥料。蒜苗长高后,茎扦挺拔粗壮,叶色翡翠欲滴,蒜瓣层叠饱满,最重的蒜头足3两以上,深受农家、客户的赞赏。
?
柘林铁梗青蒿
在柘林的历史上,曾有一种土生土长的中草药类的特产,名谓野生铁梗青蒿,属菊科多年生草本。也许现在是难以想象了,当年环镇数里都可见到。青蒿茎梗直立,高1.6米以上,在微风的吹拂下,绿叶泛光,枝影婆娑。铁梗青蒿不但杆躯挺拔,且香气足而味微辣。每年秋收时节,当地的老百姓像收割稻子一样,全家老少齐上阵,满怀喜悦地收割野生的铁梗青蒿。铁梗青蒿被镰刀割倒后,就在原地太阳下晒上几天,然后收割者人挑车拉运往农家场地上,经晒干后整理成齐齐整整的一大捆一大捆。也在这个时候,就有收买者前来收购,常有运输船将晒干的柘林铁梗青蒿运往上海药栈,并销往各地。
铁梗青蒿之所以成为柘林的特产,这与柘林冈身一带的气候和土壤沙质有关,但成名据说在太平天国期间。一次,太平军将士来到柘林,由于天气炎热,当地人用铁梗青蒿煮茶给他们喝,其解渴效果奇特,从此便名扬四方。中药铺除将柘林铁梗青蒿直接用作中草药配剂外,还特别制作消暑的清凉饮料,当堂销售。在苏州和南京的多家中药铺前悬挂着“柘林铁梗青蒿露”的招牌,曾一度成为名闻遐迩的金字招牌。苏州一家中药铺曾将此金字招牌,一直悬挂到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柘林地区的荒地、坟地改造为农田,华亭东石塘坡地植树造林,野生青蒿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
?
高桥天花粉
天花粉,俗称“杜瓜粉”,又叫“玉露霜”。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栝楼”,亦称“瓜蒌”,俗名“杜瓜”。其富含淀粉的肥厚块根,经加工制作成粉剂后即称“天花粉”,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它能“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疾结,利咽喉,止消渴,消痛肿疮瘘”。
约在清朝光绪三年(年),高桥地区贩售药材的肖姓商人发现杜瓜的药用价值,并将挖掘瓜根进行制作的经验介绍给左邻右舍。嗣后,采挖杜瓜根制作天花粉的工艺很快地在高桥地区农户中流传开来。故民间有“要吃天花粉,掘起杜瓜根”、“高桥天花粉,清补胜人参”、“要吃天花粉、铲起杜瓜根”等民谚。将杜瓜根洗净研末,沉淀后(或用搓浆袋)沥去水,再晒干后揉捣,即成天花粉。百斤块根可制成天花粉15余斤。民国十一年(年),《奉贤乡土志记载》:“天花粉色白像雪,南高桥肖姓做得最是有名。”时至民国二十二年(年),“金正记天花粉”被列为江苏省土特产展览会展品之一。“高桥天花粉”在上海地区更加出名,不少南货店也有出售,成为当时市面上的畅销品。
由于杜瓜有雌株、雄株两种。雌株块根瘦、渣多、粉质少,俗名“水瓜”,不予掘起,让藤生长,果皮叫“瓜蒌皮”俗名“杜瓜皮”,种子叫“瓜蒌仁”,俗名“杜瓜子”,这两味,也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良药。雄株块根厚、渣少、粉质多,俗名“粉瓜”,采掘起来,是精制天花粉的正品。杜瓜是多年生草本,一般出土的雄株块根,大多重量在半公斤左右,凡是在泥里生年愈久则块根愈大,最大的可以达16公斤左右。当年奉贤高桥地区及四方不少的农民,每逢冬春之际(即11月~翌年3月份是采集杜瓜根的最佳季节),利用农闲时间,两三结伴、三五成群到野外杜瓜易生之地,在竹林、老宅基地前后、久旱田、河滩、塘滩、古墓地等各处荒芜土地采集杜瓜。
到了抗战时期至解放前夕,高桥天花粉产量减少,仅肩挑上门兜售,或供当地药店门市;当时一斤天花粉,零售价大约在0.67元。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荒地翻成熟田,旱田改种水稻,高桥天花粉也逐渐减少。
?
在城市化发展迅猛的背景下,一些传统特产由于家庭作坊式的制作工序和习俗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时至今日,还有相当数量的传统特产,没有再露“真身”,我暂且用“失传”二字概括之。但“失传”是相对的、动态的,有些暂时性的失去,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创造。
我想,每个地方的传统特产不仅仅是“舌尖上的记忆”,更是人们心中那份亘古不变的乡愁吧。
注:照片来源于百度。
想要了解更多奉贤地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