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南宋古城自绍定五年(年)建成之后,历经风雨数百年而至今尚存。它的建城故事和建城理念,始终还有为人津津乐道之处。
战争警报催生的州城绍定二年(年),湘中梅山地带的少数民族发动起义,起义军经衡阳折向酃县,大有北上进犯茶陵的势头。对此,茶陵州政府及民间都十分紧张。所幸有惊无险,起义很快平定了。事后,湖南安抚使余嵘痛定思痛,下令茶陵知县刘子迈修筑一座州城,以改变茶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却无州城可守的被动局面。于是,茶陵州城便在绍定四年至五年之间(年到年)修筑起来了。
城防堤防兼备的州城新修成的茶陵州城坐落在一个三角形河洲上,它东、南、北三面环水,形成三段天然城壕,它的西面与陆地相连,上贯云阳山山麓。为此,州城设计者特意在西城墙外开掘了一条人工护城河,这就是茶陵人所说的澱河。澱河南接文水,北达洣水,洪武十九年(年)知州成麟扩建州城之后弃而不用,成为城内一段水沟。
茶陵南宋古城所处的三角洲春季易遭水灾,对于城内居民来说,高大的城体是一圈坚固的城墙,也是一道抵御洪水的河堤。其中,南面铁牛潭一带历来是易遭水灾的滩涂之地。筑城人先在滩涂上打木桩,再在木桩上定基,巧妙地解决了筑城工程难题。当时,人们认为这里之所以易遭水灾,是因为潭底有蛟龙作祟。刘子迈便特意铸造了一头铁犀牛来镇守蛟龙,希望这头铁犀牛能压气厌胜,永绝水患。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茶陵铁犀。
依山傍水建筑的州城南宋古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洣水在它的外围环水面形成了两个略近于“弓”字形的回水湾,它们一南一北,相连相续,轮廓如一个大大的葫芦,南宋古城正好邻近这个“葫芦”的葫芦口位置。民间把这种特殊的地形描述为“金线吊葫芦”。对此,古人作了精彩的描述:
“洣水南来西复东,北去婉转如环筒;恰似葫芦金线吊,茶州安在水晶宫(一作“茶王城在水晶宫”)。”
这样的选址与古人立城而讲究风水的传统思想一致,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龙”、“砂”共生,相得益彰。二是河水环绕,“龙”得生气。古老的茶陵人选择在这里筑城,表达了它们厌胜求吉的心愿,也反映了他们怡山乐水、亲近自然的居住生态观念。
恪守礼仪布局的州城在伦理和礼乐观念影响下,南宋古城城内吏目署、文昌宫等大型公共建筑物南面以文庙为中心,北面以州衙为中心而布局建筑。州衙紧邻东面的聚星门,围绕它建筑的,西面有常平仓、漕仓等以社会救助为主要功能的建筑,北面有吏目署、州判署等以辅助知州治理为主要功能的官署,这样建筑布局,营造出了以政治、政教为中心的文化氛围。文庙居于城南,它的东、南、西三面依次有文昌宫、训导署、学正署、青霞观、滕王庙等以宣扬文教、礼教、宗教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建筑,这样的设计安排,体现了设计者向民众灌输礼制、礼乐观念的设计意图。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