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饸饹面,古称“河漏”,又称“活络”.有人考证此食物在元代就已经有了,当时称“河漏”。为北方及西北地区风行的面食,历史悠久,还有说早在多年前,先人就用牛角钻6-7个小孔,孔如粗麻线大小,面糊放入牛角内,落入沸水锅中煮成面条.这好象是“漏”字的来源。 传说,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指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上报,而“河漏”也被作为其中一种上报朝庭.一天,康熙查寻吃名吃时,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随命人做好食之。吃后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 但因名字“河漏”之谐音与治理河道不协调,康熙心中不快,挥笔把“河漏”改为“饸饹”。 这就是饸饹(河捞)一词的由来。
年我第一次去吃传说中的老岳河捞,那时候在南街吊桥口儿往里走不远美人和和口口上。挂个黑漆牌子,记不得写什么了有点老字号的味道,门口支个大锅有个大河捞床,架子上挂个小盘盘称儿,一进门胖胖的老岳笑呵呵的就迎了出来,“小子啊,坐哈,要几两了”。我记得好像要了5两,一两5毛钱,那时候就算贵的了。好大的一会面端了上来,圆滑细长的压面条泛着黄蜡黑黑的油光,挑上一筷子顺滑而又不粘牙,有嚼头,上面有一小勺炒的上了色的猪肉,肥而稍腻,香气四溢。从此我每天中午从城镇走上去吃面。现在只要回老家吃河捞是必须的,老岳年事已高,干不动了,好在现在文水出了一批河捞店,学捡、老李、老董、来虎儿、三老婆等等,还是原来的味道,还是原来的配方!
吃河捞最配的炒菜是炒豆腐和炒粉皮
9、面皮——寺楼底豆豆面皮
对于河捞和面皮,文水人都有情节,特别是年轻人,情节源自上学期间,学生时期天天吃食堂,星期天出去能吃碗河捞、面皮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吃面皮不放辣椒是尝不出什么滋味的。讲究一点的选用的都是上好的尖椒,细细地磨成面粉状,加进芝麻,再溅上热油,远远地闻到就让人胃口大开。于是你只好坐了下来,谁让肠胃那么淘气呢?只是不知不觉间就吃下了一碗,有点象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只知道好吃,只知道吃,倒忘了品味,你就只好再来一碗,细细品味。只是终究有些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辣也不是,酸也不是,麻也不是,只觉得心里热乎乎的,肠胃舒畅,口舌生香,油而不腻,清爽暖心,最好再喝上一碗老豆腐,就象是喝咖啡要加伴侣,不一刻,你就头顶脚心都冒着热气,也面若桃花了。
10、和子饭——农家小院
“和子饭”亦称混混饭,属稀饭类,是稀粥的新种。按熬稀粥的方法,把小米放在水中,再放入大小适中的山药(马铃薯)块一同去煮。将熟时,再把莜面均匀地撒向山药稀粥锅内,边撒边搅,勿使结成干面疙瘩,连接不断搅动,直到看不见干面的痕迹,再熬稍许,闻到莜面香味,既已制成。 “和子饭”常被用来做早饭。特别是市郊的农家,早晨更爱吃“和子饭”,从清末到本世纪50年代,一直是塞北群众最爱吃的食物之一。 “和子饭”为什么流行范围那么广,那么受当地群众欢迎呢?一者,因为起所需的原料只有小米、山药(马铃薯)、莜面、水,这些原料都是当地特产,价格便宜;二者,“和子饭”经群众长期食用,证明其营养价值高,有利于身体健康。从今天的营养学角度分析,小米中含有大量维生素,莜面中铁、铜的含量都相当丰富,山药中含有大量淀粉、锌等营养成分,因而很符合当代医学的营养要求;三者,“和子饭”稠稀适度,不加调味品,吃起来清淡、香甜,无论吃荤、吃素的人,都会刺激胃口,增加食欲;四者,如果劳动者早晨吃了带咸味的食物,特别的农民,到了田地里劳动,就要干渴,远离家庭劳动,饮水不便,容易上火,而吃了“和子饭”,半天不觉得干渴;五者,“和子饭”因有莜面在内,十分顶饥。综此五大优点,“和子饭”才在莜面产区长盛不衰。为了增加“和子饭”的顶饥功效,人们常常爱将“和子饭”中的山药拌上炒面(莜面加温炒熟)吃用,称为“和子饭拌炒面”。六十年代,特别是80年代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食用“和子饭”的人才日见减少。但普通农民及从小食用莜面的群众,仍然喜欢吃“和子饭”。
以上就是文水十大特色美食,河捞、面皮、和子饭是你带不走的,其他特产现在都已工厂化生产,吃不了可以兜着走!
所以吃在文水要注意尝十,品三,带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