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讲话发表一周年,吕梁台总编谈落实

作者采访《于成龙》剧组演职人员

习总书记在2·19讲话中,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我认为,记者只有俯下身沉到最基层,才能了解普通群众的呼声,只有沉下心做接地气的新闻、群众唱主角的新闻,才会诞生有温度的作品。那么,新闻怎么做才能接地气?

记者要接地气

记者要深入一线,要直抵新闻现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记者不接地气,就不可能做出接地气的新闻。从我台近三年的获奖作品来看,大多是记者们辛辛苦苦沉到最基层拍的片子。大家到第一线去看、去问、去听、去拍,掌握了大量接地气的新闻素材,拍到了大量接地气的画面,采到了大量接地气的同期声,做出来的片子就很接地气。

年2月10日,大年初三,年味正浓,我们的记者就扛着摄像机出动了,抓紧时间去采访春节放假回家的吕梁山护工,因为这些护工初七八就要返程,时间不等人。

我们的记者刘利民、郑芳民、薛亚飞、高文、李彪、李亮亮、马碧云、刘涛、刘晓云等,兵分四路,连续作战,深入兴县、石楼、临县、离石、汾阳、文水等地的贫困乡村,跟拍护工的生活,记录护工的心路历程。别人还在热闹的过年气氛中和家人团圆,我们的记者却行进在偏僻落后的村庄,一头扎到村头巷尾、农户家中采访,这种时间节点、这种规模的“接地气”采访,在我台是第一次。当然,这次采访收获也非常大,新闻部推出了十几集的《吕梁护工闯天下》系列报道和25分钟的专题片《吕梁护工:走出大山天地宽》,社会新闻部推出了十几集的《吕梁山护工》系列报道和“吕梁山护工脱贫致富事迹”全市巡展。市委领导对我们的新闻报道、专题片和巡展活动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果记者不走村入户零距离接触、面对面采访贫困山村的妇女,不设身处地体验、跟拍记录她们的日常生活,不耐心了解她们不满贫困现状、走出大山打拼的事迹,就不会有打动人心、影响巨大的新闻报道、专题片和巡演活动。

题材要接地气

记者要眼睛向下,眼里有群众。不能老是眼睛向上,眼里只有领导活动、只有机关工作,不能只做面上的题材,浮在面上的题材一般就不接地气。要多







































北京中科白殿疯
北京中科白癜风双节惠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nshuizx.com/wsys/1292.html